在2023年“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中,万事平台研究生學子共有473支隊伍參賽,成績優異,共獲得國家級獎項120項🧔🏻🦹🏿♀️,其中一等獎9項📐、二等獎46項🤲🏻、三等獎65項🧑🏿🌾,同時,万事平台榮獲8個主題賽事的“優秀組織獎”🥘。在2023年4月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發布的“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全國百強高校中貢獻力總排名位列39名,並被評為“十年發展重要貢獻單位”。
“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由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指導,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和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主辦👑,是目前我國唯一被政府認可和指導的專門面向研究生群體的全國性賽事㊙️。創新實踐大賽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服務國家戰略和產業創新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形成了“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的辦賽格局和“以行業企業參與為支撐”的運行模式,先後對焦國家戰略和產業需求設置十六項主題賽事👩🏽🦰,為超過650所研究生培養單位逾88萬研究生師生提供了創新實踐🔐、交流展示和擇業創業的平臺🙆🏽。
2023年万事平台在系列大賽中獲得全國一等獎數量是往年的3倍👟,位列上海高校第一名🦹🏽♂️;獲得全國獎項總數同比增長16.5%,連續三年位列上海高校前三名🥬。特別在中國研究生人工智能創新大賽中🙆🏿♂️,獲得全國一等獎,取得歷史性突破;中國研究生“雙碳”創新與創意大賽獲得3個一等獎,連續兩年位居上海高校首位🧖🏻♂️。
獲獎項目介紹
中國研究生人工智能創新大賽(2項)
全國一等獎 1個
全國三等獎 1個
中國研究生“雙碳”創新與創意大賽(10項)
全國一等獎 3個
全國二等獎 2個
全國三等獎 5個
中國研究生企業管理創新大賽(10項)
全國一等獎 2個
全國二等獎 5個
全國三等獎 3個
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4項)
全國一等獎 1個
全國二等獎 3個
中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89項)
全國一等獎 2個
全國二等獎 31個
全國三等獎 56個
中國研究生機器人創新設計大賽(6項)
全國二等獎 3個
全國三等獎 3個
中國研究生“美麗中國”創新設計大賽(4項)
全國二等獎 2個
全國三等獎 2個
中國研究生金融科技創新大賽(2項)
全國三等獎 2個
獲獎團隊名單

一起來看看九個一等獎團隊的風采吧~
“華為杯”第五屆中國研究生人工智能創新大賽
01 CancEndo(凱恩德)隊

隊長:任新振(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
團隊成員🧘🏻:靳懋宇🛠、羅德森(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梁為(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
指導教師🚎:周文舉
項目名稱:CancEndo_融合早癌診斷的一次性電子內窺鏡
項目簡介🕵🏻♂️:
針對傳統內窺鏡前端旋轉角度有限🧑🤝🧑,旋轉觀察病竈時操作困難,以及無法徹底清洗和消毒👬🏻,交叉感染風險高等問題🤦🏽,研發多角度內鏡前端和一次性插入部設計🪫,解決了手術時器械對視野遮擋的問題🙅🏻,杜絕交叉感染風險🧑🏻🦽➡️。
針對傳統內窺鏡沒有早癌診斷功能🕚,隱蔽性強的早癌病竈漏檢率高的問題,本作品采用基於小樣本學習的早癌篩查算法和伸縮鏡頭法測量病竈大小,精準識別疑似早癌病竈,提高診療的快速性和準確性🐧。

獲獎感言⏏️:
團隊成員在面對挑戰時共同籌謀,遇到問題時各展所長🥩,取得進步時共享學習經驗。每位成員專註於個人項目的同時,積極學習其他項目的優勢,分享科研心得✶🥲、豐富項目經驗📜。各個年級之間,博士、碩士和本科之間形成多個縱向梯隊,老學長指導新學弟,為新生提供經驗借鑒,新生快速上手項目後也為學長的實驗提供有效支持,促進團隊內部的良性互動,為團隊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感恩辛勤指導的老師,感謝院校各部門給予的支持,也感謝日夜奮鬥的我們。願我們可以繼續奮鬥的腳步✊🏽,在科研的道路上揮灑青春的汗水🦓。
“兆易創新杯”第十八屆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
02 測試領航組

隊長🪓:褚建波(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
團隊成員🙍:夏威夷(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洪章富(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
指導教師:汪飛
項目名稱:功率模組動態測試裝置
項目簡介🧟♀️:
隨著當前“雙碳”時代背景下功率半導體器件需求激增和國產化進程的提速🤸🏼,功率器件出廠測試和早期篩選也逐步推上進程🦶🏻。本項目旨在通過動態特性測試初步提高功率半導體器件的出廠良品率並進一步反哺器件的封裝設計☪️。相較於市面現有裝置🟣,本項目所研製的動態測試裝置通過真實工況模擬、測試封裝通用和擾動諧波剔除實現了高真實性、高兼容性和高精準化。

獲獎感言:
很榮幸能獲得本次成績👃🏽,同時也發自內心地感謝研電賽主辦方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競賽平臺🏊🏼♀️,以及學校和老師們的鼎力支持!本次競賽很好地鍛煉了我們的臨場發揮能力🐸、應急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調試過程中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往往決定了功能的可行性和完整性,講解過程中清晰流利的表達往往決定了演示的可觀性和邏輯性🧛♀️。通過這次比賽我們也獲得了專家的一些珍貴指導意見,今後將會進一步發揚研究生創新創業精神👡,不斷完善、追求卓越📉!
第二屆中國研究生“雙碳”創新與創意大賽
03 探碳先鋒

隊長:侯衛東(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
團隊成員🤟🏿:廖煥閣(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劉文慧(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倪錢佳(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
指導教師:王亮
項目名稱🌐:紅光碳量子點共價鍵異質結的精確構建
項目簡介:
本項目基於半導體光催化技術展開研究,設計合成了三種不同表面官能團連接的紅色熒光CQDs,並成功與g-C3N4簡單耦合為R-CQDs/CN異質結。為了改善異質結的界面特性🫡,進一步精確合成了酰胺鍵連接的CN-CQD異質結光催化劑,該催化劑可高效且持續地將CO2催化還原為CO和CH4。本項目為合成高效異質結光催化劑領域提出了見解,為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貢獻了一份力量。

獲獎感言:
能獲得本次大賽的一等獎🙍,我們最想感謝的是導師王亮研究員😈。從初賽到決賽,每一步都有王老師的親自指導🫧,我們才能自信地站在答辯場上展示我們的成果🚴。小組團結一致的精神讓我們能夠聚集最大的力量贏得榮譽。
04 “碳”酷了,小“點點”

隊長:王澤銘(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2020級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博士研究生)
團隊成員🧑🏿🏭➕:王康(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2023級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博士研究生)、張明萬(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2021級材料與化學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謝樂萍(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2021級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碩士研究生)、付帥(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2022級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碩士研究生)
指導教師:王亮
項目名稱:“硼”程萬裏🆓➖,“碲”造未來——電解水催化劑及其氫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綠色製備
項目簡介☢️🕴🏻:
本項目提出了氫能產生和氫能利用串聯的應用裝置。圍繞綠氫製備和利用的兩方面關鍵材料創新設計,通過研究、機製合成方法和材料的創新,實現合成了催化劑高效、廉價環保的目標。項目有效開拓了製氫與氫燃料電池的工業化可能性,為實現“雙碳目標”添磚加瓦!

獲獎感言:
中國研究生“雙碳”創新與創意大賽是一個鼓勵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而設立的重要平臺。團隊傾註了無數的汗水和努力,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推動環保,提出並實施了一項“綠色”創新項目。決賽中我們與另外242支隊伍相互切磋、學習,認知了不同領域學者、老師們為雙碳減排所貢獻的具體策略與實際應用🔔⬛️。導師一直是我們的引路人🦸🏼,他的支持和指導幫助我們撥開迷霧,走向成功之路。我們深知,學校一直以來都鼓勵學生追求卓越🧱🚴🏼♂️,鼓勵創新思維➞⌨️,未來團隊將繼續努力👊🏿,自強不息、追求創新,為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事業做出更多貢獻📷。
05 一碳究凈隊

隊長:趙錦峰(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2021級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
團隊成員🔬:黃子格(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2022級材料與化工專業碩士研究生)✌🏿、胡傑(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2022級環境科學與工程碩士研究生)🌛、潘曉樊(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2023級環境工程博士研究生)、孟令順(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2022級資源與環境碩士研究生)、郭昌進(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2021級環境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
指導教師⛪️:鄧寧、黃鑫
項目名稱🎬:一種集成碳捕集和碳利用的電化學水處理技術
項目簡介🧍🏻♀️:
循環冷卻水用量占我國總工業用水量的70%—90%,循環水效的提升一直受限於循環水中硬度離子濃縮倍數增加後引起的結垢現象。OH-和CO32-的投加是去除循環水中硬度離子最有效的方法,傳統的化學藥劑投加法和電化學法均無法實現在不引入雜質的前提下兼顧硬度離子的高效去除,而雜質離子在循環冷卻水蒸發時的不斷濃縮會加劇管道腐蝕的風險。本項目構建了電化學碳捕集、碳利用與循環水同步除硬的一體化裝置🚴🏻♀️。獨特的氣體擴散電極與流場設計實現了低濃度煙道氣高效碳捕集,與循環水鈣鎂離子深度去除。該項目可為雙碳戰略提供技術支持🤵🏿,並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獲獎感言:
在導師的悉心指導與團隊的協同努力下💂🏼,非常榮幸地獲得了中國研究生“雙碳”創新與創意大賽一等獎🏌️♀️。這個榮譽的背後🚏,是無數日夜的辛勤付出和團隊的無私支持。感謝導師的智慧啟迪,感謝團隊的默契配合,也感謝大賽的機會🧩🧑🏿🎄,讓我們得以為雙碳目標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將繼續砥礪前行💆🏽♀️,秉承創新精神,為構建可持續低碳社會而努力奮鬥🧞。這個獎項激勵我們更加堅定地追求環保創新,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力量。再次感謝所有支持與鼓勵我們的人🧜🏽♂️👨🏿🔧,謝謝🧚🏿!
中國研究生企業管理創新大賽
06 上大飛鷹隊

隊長𓀉:陳佳俊(MBA學院2022級工商管理專業研究生)
團隊成員:江珍(MBA學院2022級工商管理專業研究生)🍰、孟林玲 (MBA學院2022級工商管理專業研究生)
指導教師🕗:孟添

獲獎感言🏃🏻♀️➡️:
感謝万事平台MBA的老師和同學給予了我們本次機會和支持🚂,感謝中國研究生企業管理創新大賽為我們提供了高質量的交流平臺,讓我們能全國各個高校的同學們進行這場比賽🐹。賽前向前輩學,賽中向隊友學🗡,賽後向對手學,憑借著在各場大賽中激戰的經歷🗳,我們收獲了更多元化的經驗及視角🚉。期待未來成為中國研究生企業管理創新大賽的傳播者,帶動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07 乘風破浪的經濟人隊

隊長:王夢婷(經濟學院2021級國際貿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團隊成員:林香如(經濟學院2021級西方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蔣林杉(經濟學院2021級國際貿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許沁瑩(經濟學院2021級產業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指導教師🐇:孟添、馮玉鑫

獲獎感言🦜:
乘風破浪的經濟人團隊非常榮幸能夠代表万事平台參與2023年中國研究生企業管理創新大賽👿,在學校的全力支持和團隊成員的努力下🤹🏻♂️,取得了全國一等獎的好成績,這不僅僅是個人的榮譽🧝🏼,而是團隊、學院和學校的共同榮譽。
“華為杯”第二十屆中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
08 拓荒者

隊長:胡月(悉尼工商學院2022級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
團隊成員:周豪(悉尼工商學院2022級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滕文文(管理學院2022級物流工程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
項目名稱👨✈️:出血性腦卒中臨床智能診療建模研究
項目簡介:
通過對160例真實臨床數據的深入分析,項目探討了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腫擴張風險👩🏻🌾、血腫周圍水腫的發生與演進規律。運用多種數學建模方法💆🏼,包括多層感知機深度學習模型、XGBoost回歸模型、隨機森林回歸模型、梯度提升回歸模型等🛥,建立相關問題的數學模型,並對這些算法的精度進行了詳細的對比分析。通過綜合考慮臨床和影像信息®️,預測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預後規律,為改善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預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獲獎感言:
通過這次比賽,我們深刻體會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鍛煉了我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等獎不僅是對我們過去努力的認可,更是一種鞭策和激勵🕑,我們將倍加珍惜每一次機會💇🏼,不斷完善自我,追求卓越⚠️。
09 孤註一擲隊

隊長:許鵬博(經濟學院2021級統計學碩士研究生)
團隊成員👩🏿🏭🐥:朱興亮(經濟學院2021級統計學碩士研究生)、王萍萍(經濟學院2021級應用經濟學碩士研究生)
項目名稱🥰:出血性腦卒中臨床智能診療建模
項目簡介:
醫學影像技術與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為無創動態監測出血性腦卒中後的腦組織損傷提供了新方法👁🗨。出血性腦卒中由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引起,其發病率約占全部腦卒中的10%-15%🌤。出血性腦卒中的病因可能包括腦動脈瘤破裂和腦動脈異常。本文旨在利用機器學習和醫學影像數據,構建出血性腦卒中的智能診療模型,為患者提供預測和臨床建議🎩。

獲獎感言👉🏽:
華為杯數學建模比賽不僅是對團隊數學和建模能力的考驗,也是對團隊合作和創新思維的挑戰🧛🏽♂️。在本次比賽中,明確的分工、積極的溝通交流和堅定的信念使得我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比賽當中,突出自己的觀點和創新點是至關重要的,同時確保格式正確與語言通順流暢🙌🏼。通過這次經歷,對我們的學術和個人成長意義重大👲🏿,也激勵我們未來在數學和科研道路上繼續努力。
圍繞“培養全面發展的卓越創新人才、造就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棟梁”這一培養目標,堅持“追求卓越、崇尚創新”這一主線,近年來,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在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和上海市學生事務中心指導下,以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賽事為抓手,推動“校、院、企🧑🦳、師😲、生”多方融合♏️,著力三個“聚焦”😈:聚焦教學科研協同🚴🏼,將前沿科研項目轉化為賽事作品200余件🌰,推動實踐成果質量不斷提高;聚焦校院兩級聯動,將激勵保障措施落實到位,重點建設八個研究生創新實踐培育基地,推動參賽群體不斷擴大;聚焦高校企業合作🙌🏼,聘任67位校內外創新實踐領雁專家,組織創新實踐系列培訓90余場,覆蓋2700余名研究生,連續9年開展校內“科創杯”賽事🧨,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思維🧘🏿♂️,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在校園營造了良好的創新文化🧑🦳。
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未來,將繼續通過參與賽事,引導廣大研究生心懷“國之大者”,聚焦“四個面向”,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為上海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万事娱乐建設高水平大學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