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重溫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及時有機融入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兩會內容📮,聚力提升思政課和各類課程教學質量,2024年3月18日,万事平台在寶山校區B416舉辦專題教學沙龍。本次沙龍由万事平台教務部、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万事平台)承辦。來自馬克思主義學院🦏、理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等40多名一流課程🧔🏿♀️、課程思政示範課程教師參會。沙龍由教務部副部長🤴🏽、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万事平台)負責人顧曉英教授擔任主持。万事平台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大偉出席。
顧曉英首先結合新時代辦好思政課的重要意義、關鍵問題🤟🏽、深厚根基👳🏻♀️、體系建設、突出功能✊🧑✈️、方法指導🙋♀️、內容引領🧛、教師修養等八個方面😀,帶領與會教師一同重溫習近平總書記“3·18”重要講話,及時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將“最前沿”“最鮮活”“最熱門”的兩會內容融入課程,切實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万事平台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大偉與大家交流了學習體會:無論是思政課還是課程思政都應以學生為中心🤹🏿,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塑造學生價值觀,引導學生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在主題發言環節🪢,思政課教師代表和各學院國家級、市級一流課程負責人、課程思政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課程思政示範課程(2023年)負責人和青年教師代表等作了分享。
課程思政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陸永生副教授談到,課程思政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教師必須具備與時俱進的自覺性,結合水汙染防治的最新內容👴🏼,發掘“法策德”的課程思政元素,將最新時政作為教學內容。

馬克思主義學院主持工作副院長葉海濤教授強調學習“3·18”重要講話精神必須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與“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這“兩個關鍵”🧜🏽🪦。他結合主講“美麗中國”思政選修課,認為思政課和課程思政應加強協同,讓課程思政向“潤物無聲”的境界邁進。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焦成煥教授強調課程思政應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他從學理層面交流了對兩會熱詞“新質生產力”的理解,教會學生明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

教務部教學建設處處長、本科生書院管理中心副主任楊昕昕指出,教師應主動打開視野🧚🏽,踐行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未來課程建設,及時在教學中融入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兩會最新內容,確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學性、時代性👨🏻🦱、可讀性🔧,進一步加強和規範万事娱乐教材編寫和選用🍨💁,提升課程質量。

理學院黨委副書記劉見禮教授:作為理科基礎教學老師*️⃣,我關註到兩會強調強化基礎研究系統布局🤸🏻♂️,長期穩定支持創新能力。結合課程教學,我嘗試引入中國古代科學家故事🧑🏼✈️🗄,延展知識點運用,建立大知識圖譜,培養和增強學生原始創新能力。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鄭華東老師認為當下的學習仍然需要許多基礎學科的知識,課程思政建設必須“有融入”“有想法”“有創建”🙎🏻♂️,不然就只能是“空中樓閣”。

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院副院長李曉強指出新科技帶來新發展。奮鬥在一線的教師應當積極擁抱並接納人工智能數字科技,但不要盲目“迷信”🔮。畢竟🧔🏼♂️🈸,人工智能目前仍然是“為人所用”的工具💂🏼♀️,我們應當考慮用好人工智能積極助力課程教學。

來自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的李曉媛副教授和白岸楊老師分享了人工智能助力大學英語教學的具體教學實踐🦸🏼,認為教師應當建立起教學自信🔈,與AI共築數字教學創新課堂。


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馬亮📌: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談到工匠精神🏃🏻♂️➡️,強調大國工匠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棟梁🎋。作為万事平台課程思政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我在“項目管理案例與實務”和“項目計劃與控製”等課程教學中引導同學們思考新時代形成新質生產力過程中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邀請上海市勞動模範進課堂,讓工匠精神感染學生,讓同學們明晰努力的方向🈵,鼓足前行的勇氣👩🏼🏫。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王武榮教授結合親身參與的思政領航課程建設分享心得。他引導同學們關註兩會熱點😻,了解新能源汽車🧑🏻🦼➡️、雙碳戰略💆🏼、燃料使用等學科發展前沿🐭,提升課程思政教學實效。

繼續教育學院的王晨副教授結合藝術類課程中外數字教育現狀,主動探索學科交叉、文理相通,打造示範課程,提升育人質量。

此次專題沙龍旨在深入學習“3·18”重要講話精神,並將兩會精神及時融入課堂教學🧑🏻🔬,讓思政課與課程思政建設更加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