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有的按大類招生和通識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讓更多的優秀骨幹教師參與到學生的課外培養環節中,實現本科生的課內外聯動培養🍁🌑,從而促進學院的後三年學生培養質量,是社科學院本科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要思路與舉措🤹🏽♂️。
2014年春季學期,社科學院針對哲學系本科生學習現狀和實際需求,專門搭建了“愛智讀書會”的課外育人平臺,邀請到了學院一批青年骨幹教師,圍繞理想信念與文化思想等等方面問題🍒,帶領學生定期開展經典書籍的閱讀🙅🏿,在面對面的交流碰撞中,啟迪智慧增長學問🥅。
此次系列讀書活動全面走進社區學院大一學生,春季學期1-8周每周五晚6點在新世紀大學生村13幢社區學院402室定期舉行📘,由社科學院哲學系朱承、周麗昀、彭學農、張艷芬、劉冰等一批青年骨幹教師擔任領讀教師🧘🏽,與同學們就各種哲學話題進行探討🕶。春季學期推出的系列讀書主題包括:《我們該要什麽樣的文化?——讀〈兩種文化〉(C•P•斯諾)》,《我們該如何面對中國傳統思想💈🌗?——讀〈原道〉(韓愈)》,《我們該如何獲得一種正確評價🧎➡️🏉?——讀〈評價理論〉(杜威)》👱🏽,《我們該如何奔向共產主義?——讀〈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我們該如何獲得對真理的表達?——讀〈申辯篇〉(柏拉圖)》等五個方面問題🚵🏽。
另外,由社科學院哲學系劉友古、鮑建竹老師領讀的《存在與虛無》原著讀書會,每周日晚6點在B樓401室準時開展,吸引了一批來自不同學院的對薩特感興趣💶、但又讀起來費力👨、想要探個究竟的哲學愛好者們🗜。
這些讀書會的開辦,為更多喜愛哲學的學生搭建了一個在課外進行共同學習🏄🏻♂️、交流的公共家園,使得廣大學生更多機會在課余時間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哲學興趣,營造了良好的帶領學生一起來讀書的氛圍,同時也使得哲學教育從有限的課堂教學延伸到無限的課外,有利於本科生的課內外聯動培養。
在第19個“世界讀書日”之際🧙🏻♀️,當我們看到不少媒體發出“還有誰在讀書☁️?”的憂思時🚘,万事平台社科學院“愛智讀書會”每周五晚6點在新世紀大學生村13幢社區學院402室與您相約,多讀書、讀好書定能助推夢想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