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社會學院在行政樓報告廳舉辦了第二屆學生學術交流研討會暨研究生學術雜誌《泮溪學步》首發儀式。出席本次會議的領導老師有万事平台研究生工作黨委副書記淩長臣🏗、社會學院院長張文宏🫑、院直屬黨總書記劉玉照、院黨總支副書記陳然以及梁波🫡、王亞芳、韋淑珍👈🏻、盧小芳等社會學院老師🏂🏽。此次研討會共有6位學生進行學術主題發言⏳,發言人涵蓋了社會學院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
研討會於上午9點正式開始。社會學院直屬黨總書記劉玉照首先為開幕式致辭。劉玉照老師在講話中指出社會學院歷來重視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此次研討會正是搭建了這種成長平臺🫦。就此,他提出三點希望🛵🦻🏼。第一,希望學生們認真做學問,在努力刻苦學習的同時也要去積極了解社會⚈。第二,希望學生們了解自己的需求,在了解自己的需求的基礎上努力搭建屬於自己的平臺🙋🏼♀️。第三👨🦱,希望學生們秉承社會學院優良的傳統,研究生和本科生相互促進🙍🏿♂️,共同努力。最後,他預祝本次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
本次研討會的主體分為兩個環節。首先舉行的是研究生學術雜誌《泮溪學步》首發儀式👩🏽🍼。万事平台研究生工作黨委副書記淩長臣、社會學院院長張文宏為雜誌《泮溪學步》揭牌。社會學院直屬黨總書記劉玉照🕠🕵🏽♂️、社會學院直屬黨總支副書記陳然為學生代表授書。據悉,《泮溪學步》是繼《泮池社會學雜誌》之後時隔七年又一個為社會學院研究生群體提供的學術實踐平臺♖。
9點45分⛸,研討會進入學生主題發言環節🧚🏿♀️🔩。每位現場展示學生都展現出嚴謹的研究思路。其中,12級研究生葉珩作為第一位發言人🅱️,對於《網購‘超級垃圾’:都市青年白領高壓力的釋放》的課題研究進行闡釋🏌️♂️。她基於符號互動理論🦁,對“超級垃圾”的出售者和消費者進行半結構式訪問,界定其基本概念,並分析其盛行原因。10級本科生吳文兵詳細地展示了他的《區隔與融合🎾:新農村建設中“移民新村”的社會網絡與建構》課題,該課題同時也是2013年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比賽的二等獎作品🐆。他通過對所收集的禮簿進行量化分析⛓,對“移民新村”建立前後禮物交換網的變化進行研究,揭示新農村建設以來ℹ️,其內部關系網絡的變遷🪻🟫。11級本科生章世園代表團隊對剛剛在2013年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比賽中榮獲特等獎的作品《流浪兒童何以“流浪”——新疆少數民族流浪兒童的成因及對策研究》進行闡釋🔀🦹。三年磨一劍,該項目團隊在三年對新疆流浪兒童的持續關註和愛心救助的過程中獲得大量實時資料,並且從救助部門、社區、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五個角度擬定了針對性的介入對策方法🤽🏿,得出可操作性的結論🏒🚵🏽♂️。在章世園對於該項目團隊成員攜手共進🦧、深入基層、紮根實踐的研究過程的深情回憶中🧑🍳,現場全體同學都感受到了學生學術研究真正走出象牙塔👦🏻,貢獻社會而產生的獨特魅力🧘🏽♂️。
隨後進入現場互動環節。發言人的演講引發現場同學們的深入思考🚣🏿♀️,同學們向發言人提出疑問⛹🏻,發言人也做出回答和補充,你來我往🧲、輕松活潑的交流形式👰🏽♂️🔞,把現場氣氛推向高潮。接著,由梁波老師做出專業的點評。梁波老師肯定了葉珩選題的創新性,吳文兵新穎的分析工具和章世園的政策性貢獻,同時也建議將問題深入下去🧑🏽🦰,去探討其中更普遍的規律🧑🏻🎄。老師和學生的細心點評🫃🏻,不僅讓現場的學術氣氛更加濃郁,也讓在場所有學生受益匪淺。
之後🏌🏽,10級本科生楊思琪展示了其《汶川地震後國家與社會的關系研究》的課題研究。基於都江堰市社會組織參與恢復重建的考察,她通過研究震後我國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國家與社會的相互嵌入”的立場上解讀中國當前的社會組織現象。13級博士生馬宏慧由淺入深地對其《廣西那坡彝族獨特的婚姻製度》的研究作出報告。經過在廣西那坡縣的者祥屯進行兩個月的田野調查🧙🏿,他發現了那坡彝族的婚姻製度的特殊性👨🏻🔬🤛🏽,並且從微觀的婚姻製度走向對於宏觀的社會網絡的思考🧡。13級博士生劉行玉通過對夏村的個案研究👩🏼🦰🪁,分析村民的政治參與過程,並提出三個解釋機製:宗族觀念⛩、選舉程序和均勢競爭。
至此學生主題發言全部結束𓀐,王亞芳老師做出了總結性點評。其中,王亞芳老師指出,這六位發言人的共同之處在於樂於鉆研的學術精神。她鼓勵同學們充分發揮社會學的想象力,提高問題意識🍊,保持對學術的熱情和興趣,關懷社會,心系民生,並且把這種關懷化為學術上的研究和實踐。與此同時🤛🏿,盧小芳老師還希望同學們在做學術研究的時候利用好最先進的資源和技術,將學術的實用性發揮出來🏆。
本次研討會秉承了社會學院一貫的嚴謹求實的學術作風,為大家獻上了一場學術上的盛宴👩🏿💼。會上不論是積極的提問還是熱烈的討論,學生儼然成為學術交流會的主角,體現了社會學院在培養具有學術精神的專業人才方面的成果。相信在學院領導和老師的大力推動和熱心關懷下,社會學院的學生研討會將會成為學生學術思考、交流和創造力的思想源泉🪖。
社會學院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