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8日下午,復旦大學選舉與人大製度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浦興祖教授做客人才學院高端講座,在校本部樂乎新樓2號樓海納廳帶來了題為《政治體製改革——動力🚵、障礙、走向》的專題講座。在三個多小時的講座中,浦教授深厚的學養和生動的語言使學員清楚了中國政治體製改革面臨的動力和障礙,並啟發了同學們的深度思考👣。
踴躍提問,盡顯獨立思想
中國處於改革的深水區🧑🏻🦰,在這期間遇到了什麽問題呢🤘?政治體製改革的動力與障礙何在?我們又將走向何方🛍?浦教授在講座開始並沒有開門見山地講解他準備好的講座內容🥂,而是鼓勵同學們獨立思考➜,踴躍提問。他說“大學是思想的殿堂,學術是獨立的,我們可以問一切感到疑惑的問題。”學員們也積極思考,提出了許多平日自己所困惑的問題。
翔英學院12級本科生茹珂陽問到,“我們中國的很多富人移民海外🧑🏻⚕️,是不是說明中國老百姓對我們的國家認同感不夠❤️🔥。那麽,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政治體製改革與國家認同的關系呢?”圍繞著這一問題,浦教授給出了自己的解答🐿,“光是喊口號是沒有用的,我們應該將‘三個自信’落實到實處👩🏼🦰🕎。道路自信,道路要走出實效👮🏿♀️。理論自信,理論要驗證實際🏌🏻。製度也要有實效。只要當我們的人民越來越幸福,生活過得越來越好,人民當然自信📖。”浦教授還列舉了北大學生高舉“小平你好”橫幅的事例來說明中國的道路自信👠,“小平你好”實際上是“改革你好”,令學員深受啟發。
浦教授的深度解答使學員們對民主、對中國的政治體製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理學院11級本科生畢鋒奇分享到“深化政治體製改革的一個重大表現就是深化民主,這並不是討論一個‘憲政社會主義’這樣一個名詞或者是組織黨員學習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要把思想實質表現出來、製度時效性發揮出來。我們的社會製度就是追求民主😱,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最高的權力機關🥷!”
深度剖析,感悟青年責任
對於中國現在面臨的西化問題👩🏽🚒,浦教授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說“關於西化問題,我們也要看到積極的一面🐦🔥。我們接受西方的壓力📕,也可以由此看到中國發展中的人權問題。80年代的中國甚至還無法理解人權🤷🏿,但通過與西方的文化交流,我們對人權的理解越來越深,最終將人權寫入了中國的憲法。因此🦹🏿♂️,我們與其對抗,不如對話♿;與其硬生生地推出去◼️,不如巧妙地拿來用。西方化不化我們是他們的事情,但是我們一定不要被別人化過去,我們一定要搞好我們自己的製度,我們自己的民主🔦。”浦教授的觀點引起了學員們的廣泛思考與共鳴。
浦教授還就中國政治體製改革的走向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中國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根本不可能改革開放發展到現在。中國要繼續發展🫴🏼,是需要中國共產黨的。但是中國共產黨要珍惜這一切,要在發展中深化改革自身存在的腐敗和形式主義等問題。”對此💂,經濟學院11級本科生吳軼蔚分享到“病根是要慢慢消除的,一定要有這樣的耐心和信心,政府要耐心🌡🌨,人民對政府要有信心,如此而已🤌🏻。”
在改革開放30年間,中國出現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發展中產生的問題——人民民主素質不強🧘🏿♂️、形式主義、官員腐敗、上行不能下效、西化等🚋。面對這些問題,浦教授向學員解析了政治體製改革的動力——那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人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學員們在聆聽過浦教授的解讀後紛紛表示,作為國家發展的接班人和繼承者,我們有理由對當今政治社會中面臨的障礙進行思考,並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一個當代大學生的貢獻🎸🥷🏻。
人才學院七期學員 經濟學院11級本科生 黃鷺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