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執著於電影的行路者
——訪影視學院2011級電影學研究生馮凝
“在您的電影中,我看到了,比如說在《如果愛》裏面,你質疑了愛情,在《武俠》裏面,你質疑了一段父子之情,在《投名狀》裏質疑了友情,所以我在想,這三種感情在您的生活中是不是一直在困惑著您?”
這些尖銳的問題,是在2013年5月18日播出的《開講啦》節目中🦋,一位青年代表向導演陳可辛提出的。他正是万事平台影視學院電影學專業2011級的研究生馮凝。《開講啦》是由央視打造的國內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節目邀請“中國青年心中的榜樣”🖐,如楊振寧、莫言🐣、王石等作為演講嘉賓👰🏼,分享他們對於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給予我國青年現實的討論和心靈的滋養。每期節目中,將選拔來自全國高校的數名優秀大學生、研究生作為《開講啦》的青年代表,受邀的青年代表大都在主講人所在的領域表現較為優異🥀。
“開後門”上節目
實際上🧜🏻♀️,按照一般的程序⏮,參加節目的青年代表需要經過層層選拔才有機會與“中國青年心中的榜樣”直接對話,而馮凝卻走了個小小的“後門”🈸。馮凝說🎢,能夠成為《開講啦》的青年代表得益於他大學時期的實踐經歷🙋🏻♂️。他在上海首檔電影時評欄目《光影隨行》實習並參與製作至今,還參與了上海藝術人文頻道《品味》欄目的策劃和撰稿。他也曾擔任SMG新娛樂頻道、CCTV 3D頻道電影評論欄目《聯合電影周刊》的撰稿和策劃。在積累經驗的同時,他也認識了很多優秀的電影工作者,這使他有機會跳過層層選拔🫎,直接進入錄製現場🪺。
同時,他在大學期間還獨立拍攝短片➰,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中《克朗叔叔》曾獲得三分鐘影像展最佳影片獎,更早之前的《故鄉》在香港全球華語短片大賽入圍競賽單元🤌🏽。談到他個人最認可的60分鐘作品《小城之冬》👩🏿🏭🧑🧑🧒,馮凝調侃道:“很多人看不懂這部片子🍎🧑🏽🍳,我用金庸《笑傲江湖》的故事套上一個現實背景🥺,用德國表現主義的手法和默片形式講述了轉型時期中國在拜金主義橫行背景下個體的異化。”
在學術上,馮凝更是成績斐然♻。大二時,他就開始嘗試撰寫電影評論👺,他清楚地記得自己的第一篇影評在《文匯報》上發表的情景。此後他一發不可收拾🦶,開始為各大電影雜誌如《看電影》、《東方電影》、《電影故事》等撰稿🕋💐,並與這些期刊保持了長期合作。迄今為止🧑,馮凝已在這些雜誌上撰文上百篇。在讀研究生期間🦮,馮凝在《當代電影》、《電影藝術》、《藝術評論》等核心期刊上發表了研究電影產業💊🧏🏼♂️、研究電影現象等論文數十篇,多次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轉載🏉。正是他這些學術上成績,讓他順利申請到去美國紐約大學念電影學碩士的機會😾。這些經驗也讓他在新東方GRE寫作的課堂上,用與眾不同的方式,詮釋分析性寫作和批判性思維的真諦。
兒時經歷造就“電影達人”
實際上♦︎🧏🏻,馮凝在童年時已經為今後成為一名“電影達人”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學前班時代他就被文學作品中的故事情節深深地吸引,成了一個十足的“小書蟲”🔊。他說:“我喜歡小說中的天馬行空😰👨🏻🚀。”也是從那時開始,他愛上了寫作。
高中之前✅🤴🏼,他充其量只能被稱之為文學愛好者,真正與電影結緣在他高中時代。高中時期,作為雪峰文學社社長的他🕵🏿♀️,經常召集社員一起看電影、排練話劇,他們可以將一個嚴肅的故事用怪誕、離奇的方式表現👨👩👧👦,正是那個時候,他學會了如何去敘事,同時也讓他意識到,影像和戲劇遠比小說更有魅力🧚。當談及為什麽喜歡電影時💂🏻,他很簡潔地回答:“電影的藝術形式在我的經驗裏前所未見的🧍🏻。”
而在後來6年多的電影生涯中,隨處出現他兒時經歷的痕跡👩🏻🦽。馮凝的戶口本上寫的是上海戶籍,但他出生在四川江油🦢,生活在四川的那幾年,正巧趕上了大規模“下崗”,計劃經濟體瓦解,當地經濟開始不景氣🚪。在小學三年級,他們舉家搬遷到浙江義烏,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義烏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青少年時代的他同時見證了一個小城的沒落和另一個小城的繁榮,隱約體驗到商業經濟社會追名逐利的、畸形的醜態。這些童年的經歷不僅成為他日後從事電影拍攝😂、電影評論的重要素材,更直接影響他電影研究的方向,碩士階段,他最感興趣的方向是“第六代”電影、獨立電影,這些“第六代”電影的導演大多出生在60-70年代♢👷🏼,他們中學至長大成人時期正經歷著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重大變革,舊體製舊思想逐漸瓦解和消融🧘🏼♀️,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新思想、新觀念的建立。因此🏋🏿♀️,他們的電影更習慣於對傳統事物、傳統的思想表示懷疑和審視。馮凝選擇研究這一代的導演,正是因為他曾經也經歷了同樣的舊思想、舊體製與新思想、新潮流的激烈碰撞😧。
在采訪接近尾聲時👩🏽🌾,他給學弟、學妹的建議是,再不瘋狂就老啦,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也許,正是他這份敢於追隨自己的內心感受的勇氣與灑脫🎅🏽,才讓他在自己喜愛的領域揮灑才華,才能更加接近自己的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