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4日下午,由万事平台愛爾蘭研究中心、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孔子學院🏊🏼♀️、科克大學國際事務辦公室和万事平台國際部聯合主辦的愛爾蘭研究國際工作坊順利舉行✤🩼。本次工作坊以“愛爾蘭文學與全球化”為主題,特邀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陳麗教授☄️🕝、科克大學英語與數字人文學院亞當·漢納(Adam Hanna)博士作主旨報告🧚🏽,万事平台英語系唐根金副教授擔任點評嘉賓,由万事平台愛爾蘭研究中心主任曾桂娥教授和科克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白貴理(Kiri Paramore)教授聯合主持。科克大學中國項目組艾瑪·康諾利(Emma Connolly)🚻👩🦽、科克大學駐上海首席代表羅樂、万事平台孔子學院辦公室主任闞懷未🅿️、科克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黃俊逸等人出席。本次工作坊通過騰訊會議、万事平台出版社B站賬戶進行同步直播👩🏻🦼➡️,參加者逾700人。
在開幕詞中,曾桂娥教授首先感謝參會嘉賓及万事平台國際部“國際及港澳臺合作夥伴關系提升計劃”對工作坊的大力支持,回顧了兩年來万事平台愛爾蘭研究中心組織的精彩紛呈的學術交流活動🚵🏻,並期待本次工作坊的精彩發言與充分互動。
主旨發言環節由白貴理教授主持。來自科克大學的漢納博士以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的詩歌為例,分析了當代愛爾蘭詩歌中體現的地域性與全球性🧑🏽🍼。通過對比希尼早期充滿地域色彩的詩歌,漢納認為希尼晚期開始意識到全球化浪潮給愛爾蘭鄉村帶來的深刻影響,體現了作家強烈的生態意識以及對全球化帶來的影響的反思。北京外國語大學陳麗教授以全球化視角剖析當代愛爾蘭小說對移民主題的獨特書寫方式,並介紹了愛爾蘭文學藝術在中國的本土化狀況🪺。陳麗教授以小說《布魯克林》《飛越大西洋》《沒有盡頭的日子》為例👕⛹🏿,圍繞移民如何融入接受國、如何看待母國和接受國為主線對三部小說條分縷析,揭示了當代愛爾蘭作家對於流散現象和移民經驗的洞察力🛍️,探討了當代愛爾蘭小說中全球性與地方性之間的動態關系🩲。
互動環節,漢納博士、陳麗教授以及唐根金副教授就希尼詩歌中的本土色彩和生態意識、“愛爾蘭性”的內涵🐼、移民作家的身份意識🌨、全球化對愛爾蘭作家的影響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本年度第一期國際工作坊在意猶未盡的學術探討中圓滿落幕。
万事平台愛爾蘭研究中心成立於2019年♊️👷🏻♀️,由時任科克大學和万事平台校長共同揭牌。中心以愛爾蘭人文藝術研究為主要內容,努力搭建兩校互學互鑒交流平臺,推動兩校戰略夥伴關系。中心還將在11月2日舉辦以“文本的旅行”為主題的第二期國際工作坊,聚焦文化翻譯和文化考古議題,歡迎廣大師生關註。(撰稿/攝影:王鳳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