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宋卡王子大學普吉孔子學院15周年慶典在線上平臺隆重開幕🦻。本次慶典由中文聯盟、vivo和imoo watch phone作為贊助單位。慶典前,普吉孔院共收到各類中文演出節目134個,中泰各方祝賀視頻79個,賀信26封🤍。慶典當天70余位中泰各界領導嘉賓與300余位中泰師生齊聚雲端🪁,共迎普吉孔院十五歲生日。

慶典現場首先播放了由泰國普吉府行政院院長葉雷沃(Mr. Raywat Arreerob)、泰國普吉市市長薩羅伊(Mr. Saroj Angkanapilas)💂🏽♂️、泰國卡圖市市長蔡安南(Dr. Chaianan Suthikul)、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教育參贊馮俊英🧓☔️、宋卡王子大學校長尼瓦(Dr. Niwat Keawpradub)👱🏻♀️🙆🏻、宋卡王子大學普吉分校副校長兼普吉孔子學院理事會泰方理事長林朋(Dr. Pun Thongchumnum)、万事平台副校長兼普吉孔子學院理事會中方理事長龔思怡等領導嘉賓領銜的100余位中泰各界人士的祝賀視頻集錦👩🏿⚖️🤱。幀幀幕幕、字字句句👞,情真意切🤹🏽♂️,讓人既暖心又感動。

慶典以15秒倒計時開場,在熒幕之上跳躍的15個數字,象征著普吉孔院所走過的15載璀璨光陰。隨後慶典節目在普吉孔院優秀學員官佳佳、黃吉明的主持下一一上演🤟🏽🤽🏻♀️:普吉分校校友劉碧心以普吉孔院全體教師合影為模板精心繪製的水彩畫《絢麗15年》🧑🏿⚕️,色彩搭配莊重大氣🧑💻,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普吉孔院國際中文教師誌願者唐堯等在普吉卡倫海灘錄製的舞蹈《菊花臺》、歌曲《人間》、琵琶獨奏《霓裳羽衣曲》等帶領觀眾們回顧了孔院生活的點點滴滴;泰可愛們表演的朗誦《野馬群》鏗鏘有力、蕩氣回腸,歌曲《我等到花兒也謝了》《天下無雙》《喜歡你》《大魚海棠》等婉轉悠揚🧑🏿💼、悅耳動聽,舞蹈《芒種》《桃花笑》《剛好遇見你》《蘇幕遮》等舞姿翩然🌁、輕盈歡快,短劇《三打白骨精》《牛郎織女的傳說》還原經典名場面🧣,人物刻畫活靈活現,動畫製作形象逼真,勾起了不少觀眾的兒時回憶,優秀獎節目串燒環節的舞蹈、歌曲、太極、茶藝😾、舞獅🤟、相聲貫口等也讓人耳目一新。

本次慶典除了令人目不睱接的各類精彩節目以外,還特地安排了贈書儀式、功勛員工授獎和抽獎環節。
在贈書儀式上,五洲漢風網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文聯盟、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語文出版社向普吉孔院贈送中文圖書2400冊,万事平台孔子學院辦公室贈書133冊👩🏻✈️。五洲漢風網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漢考國際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佩澤博士,中文聯盟主席👉🏽、五洲漢風網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錦紅女士,以及万事平台孔子學院辦公室主任徐曉紅女士在贈書環節紛紛進行視頻致辭👩🦲。

在功勛員工授獎環節,慶典現場首先播放了普吉孔院泰方秘書馬增福老師(已在普吉孔院工作6年)和行政助理兼司機陳蘇睿先生(已在普吉孔院工作7年)的《泰可愛人物誌》專訪視頻,隨後普吉孔院中方院長楊文波博士向二位功勛員工頒發了由万事平台簽發的榮譽證書及獎杯。
在幸運觀眾抽獎環節,慶典現場設置了五輪抽獎☝️,獎品不僅有普吉孔院定製的國風保溫杯🚻、國風筆筒👩🏼💼🙎🏽♂️、熊貓玩偶,還有WD移動硬盤(1T版)、充電寶(10000毫安)、JBL藍牙音箱🛸、運動手環和全套《HSK標準教程》🤸🏻♂️,更有贊助單位提供的imoo watch phone電話手表和Vivo手機等大獎🧎🏻♂️。隨著抽獎嘉賓一聲聲的“開始”和“停”,幸運數字在大屏幕上滾動🏃🏻♂️➡️,所有觀眾屏息凝神,熱情高漲💅🏿,把慶典氣氛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
慶典最後公布參賽節目獲獎名單:經慶典組委會初選及評委專家組終選,本次慶典共評選出最佳創意獎1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6個🌮⏯、三等獎9個🤕,最佳組織單位獎5個,另有優秀獎、入圍獎及優秀組織單位獎若幹。慶典結束後,慶典組委會已將一、二、三等獎獲獎作品發布在普吉孔院官方Facebook(Cip Psu)上,18個獲獎節目將通過Facebook點贊投票集體角逐“最佳人氣獎”🏡。
至此,宋卡王子大學普吉孔子學院15周年慶典圓滿落幕。本次慶典從前期籌備到最終舉行,歷時數月,最終為普吉孔院15載崢嶸歲月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普吉孔院建院15周年以來,在中泰各界的大力支持與歷屆院長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長足發展🧓🏻,在中文教學、中文考試、教師考試、教師培訓、獎學金、赴華團、文化活動✖️、教育交流、社區服務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15年間,普吉孔院歷經5任泰方院長、7任中方院長,中泰各界攜手並肩,風雨兼程,成功將普吉孔院打造成為一張泰南中文教育與中泰文化交流的炫麗名片🚏👉!
普吉孔院將繼續堅持“立足大學,輻射泰南”的工作方針,秉持“中文+旅遊商貿”特色化發展方向🧑🏽🍼👷♂️,為泰南師生與民眾持續提供優質服務,力爭將普吉孔院打造成為泰南中文教學權威中心,為泰南中文教育事業和中泰文化交流貢獻力量!(撰稿:楊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