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下午,万事平台語言文化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之青年學者沙龍第二期——“漢語本體研究”在寶山校區D223成功舉辦🎃。本次沙龍邀請到北京語言大學崔希亮教授為指導嘉賓🏃➡️𓀈,由万事平台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万事平台語言文化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闞懷未主持,國際教育學院師生積極參加。

本次沙龍圍繞兩項在研課題展開討論𓀛。第一項是張麗華老師的“關於‘經驗’與‘經歷’的語義歷史演變研究”。張老師從魯迅《阿Q正傳》中發現的 “經驗”和“經歷”的特殊用例入手👩🏻🚀,通過由現代到民國再到古代的回溯式歷史考察🐠🤏,發現“經驗”和“經歷”的歷史演變過程極其復雜,這其中某次重要的社會政治文化運動可能是促成其現代用法定型的重要因素。就該研究中涉及的現代漢語中名詞與動詞的界定與劃分、兼類詞的性質與用法、促使名動轉化的影響因素等重要理論問題🙏🏼,崔希亮教授引導大家展開討論🧑🏼🦱,師生受益匪淺。

第二項課題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22級學生張子京同學“關於語氣詞‘嘛’的偏誤研究”。張子京同學介紹了研究的背景與意義、內容與擬采用的方法🚴🏻,並就一些困惑向崔希亮教授及在座的老師們請教。崔老師介紹了與語氣詞相關的知識,如語氣詞的情態意義,不同母語背景對學生習得漢語語氣詞的影響等,並對論文題目的表述、調查問卷的設計、偏誤分析時的註意事項等方面提出寶貴意見👩🏿🌾。

万事平台語言文化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的青年學者沙龍旨在通過課題研討促進年青學者的成長與進步。針對年青學者的困惑,崔希亮教授從看問題的角度、理論的解讀、方法的選用等方面悉心指導,令人茅塞頓開🖕🏻🕵🏼。這樣的學術討論與指導⬇️🤳,使科研活動變為一種揭開秘密與真相的探索活動,充滿趣味而且令人鼓舞。(撰稿:張子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