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6日晚,万事平台上海電影學院邀請著名音樂家、著名電影音樂作曲家瞿小松於延長校區第四教學樓502放映廳開展光影留“聲”講座🔡。上海電影學院院長何小青教授代表學院做歡迎致辭。何小青院長在致辭中表達對瞿小松老師的感謝💇🏻♂️,希望瞿小松老師能以音樂漫談的形式🥧,繼續在万事平台開展大師講座⇾。講座由影視藝術系系主任齊偉主持👨🏿🦲,影視藝術系副主任祝明傑💠,專業教師張婷婷、朱永華🪈、孫寧以及音樂學院的專業老師參加了此次講座🚣🏻♂️。
瞿小松先生是世界著名音樂家,是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最活躍和教育影響最大的作曲家之一,與葉小綱、郭文景、譚盾,並稱中央音樂學院的“四大才子”,西方樂評稱其為“寂靜的大師”、“節製的大師”📜、“無法歸類的行者”🛑。不僅創作過《俄狄浦斯》《俄狄浦斯之死》等多部歌劇,還為田壯壯導演的《獵場紮撒》《盜馬賊》👨🏻🔬♚、陳凱歌導演的《孩子王》《大閱兵》《邊走邊唱》➔、李安導演的《推手》等多部電影作品創作音樂。
瞿小松在講座中分享了為陳建軍先生執導的二部短片《敦煌》寫作音樂時的創作心得,詳細解說兩部作品的影片結構。其中,《歲月敦煌》分為絲路蒼莽💬、戰以求安㊙️、和合興邦、莫高初起👩🏽💼、化惡為善、盛世開窟↙️、大觀敦煌等七段🙋🏽♀️;《敦煌魂》音樂則分為三大段🅾️:世界久遠🚖、樂舞夢幻、魂越時空👳。
在談到自己的創作時,瞿老師對自己的心路歷程作了回顧——從《雨》到《敦煌》,他放棄了音樂中沖突與暴力的呈現🆔,轉而尋求和諧與非暴力,在音樂風格方面,追求音樂的本真與其超越性的感召力,也即超越“文化差異”🕛,超越“傳統”標簽,直抒胸臆👩🏿、直接呈現👱🏽♂️💍。
《歲月敦煌》以極富敘事性的旋律,講述漢至大元鑿開絲路的艱辛、戰以求安的豪邁、和合興邦的壯闊,鑿窟藝術的恢弘。以具有張力的聲音融匯著歷史的渾厚綿長👵🏻,吟唱著超越時空的包容🏃🏻♀️➡️,傳遞著非暴力的慈悲。
而《敦煌魂》則更具哲思,立意“空靈”。由弱漸強的聲音🐁,或由強漸弱的旋律,以及聲音之間的停頓留白處,令聽者體驗到從空中來、從空中去的空靈,從無中有🤿、從有中無的超越。人聲哼唱則更具安撫的力量👨🏻🔬🧚🏿,超越色相的沉思、平等、包容與融合🛍,呈現對千載文明的崇敬。
瞿老師的講述🧑🏽🍼,浸潤著平和與智慧,靜聽講座,如沐春風🧑🏽⚕️。《敦煌魂》音樂澄澈空靈🚴👩❤️👨,以超越性的精神力量,直抵心靈⤴️,引領著聽眾去往五色沙的沙坡上冥想。
講座結束,同學踴躍提問👩✈️🚶♂️,如為什麽不用樂器而采用人聲哼唱、關於《敦煌魂》和國外科技大片背景音樂之間的區別、與著名電影導演的合作過程以及電影音樂的製作技巧🙇🏽、音樂對於戲劇影視“創作者”和觀眾而言具有何意義等。瞿老師均一一作答,樸實而真誠,頗有莊子忘筌之意。在瞿老師的回答中🍄😸,無不讓聽眾感受到他在音樂中所追求的“超越性”👩🦼➡️,以及文化底蘊和廣闊視野對於創作的重要性。

講座結束💦🥣,在場所有人均致以熱烈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