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委員會審議通過並公示👩🔬,擬表彰上海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學術貢獻獎4人👩🦯➡️🙈、學術新銳獎14人、黨的創新理論研究優秀成果獎50項、學科學術優秀成果獎432項🕊。
万事平台管理學院共有5項成果獲獎(全校24項):
向以上各位老師及團隊表示熱烈的祝賀!
此次獲獎,管理學院年輕學者表現突出,王斌副教授作為90後的優秀學者榮獲一等獎,金曉玲、趙紅丹、汪挺松三位80後教授也分別榮獲二等獎↔️🚣🏻。馬君教授在第十三屆和本屆市哲社獎評比中均有斬獲🚳。此次獲獎展現了管理學院青年科研力量的迅速成長,也是學院不斷強化內涵建設,著力提升教師科研水平的重要成果👩🏻⚖️。管理學院將繼續秉持“追卓越🙅🏽♂️、創一流”的發展理念,堅持“四個面向”,落實“五五戰略”,以高水平科研創新工作服務學院建設、服務万事平台跨越式發展。
成果簡介🕚:
王斌👔👩🏼🎓:How does the use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ffect individuals? A work design perspective(成果發表於管理學重要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ABS 4*,FMS-A🧝♀️🧑🏽🦱,2022IF=21.2🔒,原文鏈接http://journals.aom.org/doi/10.5465/annals.2018.0127)
人們為了工作而設計和使用技術;相應的,技術的運用也塑造了工作特征與使用者☎。如今,信息通訊技術(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前所未有地嵌入於日益數字化的組織中,工作的性質和員工的工作體驗都受到ICT使用的深刻影響🚁。但遺憾的是,組織管理領域尚未形成系列理解ICT作用的理論框架。為填補上述理論空白,該研究基於工作設計視角⌨️,探究了個體層面ICT使用如何影響其工作效率和員工福祉的機製和邊界條件,並為後續研究探索構建了理論框架🦗。該研究系統回顧了過往來自組織行為學、管理信息系統等不同領域的83項實證研究。綜述結果表明🌌🗡,ICT使用通過三個關鍵的工作設計維度影響員工🦹🏼♀️:工作要求、工作自主性和工作中的人際因素🪼🟨。研究發現🙌🏿,個體層面的ICT使用能夠影響工作特征,進而作用於工作效率和幸福感。值得註意的是,ICT使用表現出“雙刃劍效應”:(1)ICT雖然有助於減少重復性工作的壓力,但是會引發信息過載等一系列新的挑戰💙;(2)ICT雖然能夠幫助員工實現遠程辦公,增加其工作時間和工作地點選擇的自主性,但也削弱了個體對工作家庭邊界的掌控感;(3)ICT雖然拓闊了個體的社交網絡🫄🏻,但也對情感型社會紐帶產生了沖擊。鑒於過往研究關於ICT使用對個體員工影響的不一致發現,該研究進一步梳理了兩類邊界條件:用戶-技術匹配因素和社會-技術匹配因素。具體而言👪,人口統計學因素🧑🏽🦰、個體特征、知識✢、技能和能力等個體因素,以及組織規範☀️、工作設計☝🏿、任務特征等組織/團隊因素具有調節作用,當技術與使用者和組織層面特征相匹配時,ICT的積極作用才會顯現。反之,ICT使用則可能損害工作效率和員工福祉。該研究促進了組織行為學🧑🏽🍳、管理信息系統和傳播學等不同學科間的理論對話👩🏻🎨,綜述結論和理論框架為未來研究指明了方向,也為數字時代設計高質量工作提供了指導。
馬君:正面反饋的盛名綜合症效應:正向激勵何以加劇績效報酬對創造力的抑製?(成果發表於《管理世界》,2020,36(01):105-121,原文鏈接🧏♂️:http://www.mwm.net.cn/web/xq?leafid=932&docid=3373)
推動高水平科技自強自立關鍵在於人才,而人才管理的關鍵在於激發人才的內生活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科技、人才、教育三位一體發展的總體戰略思想🥼,核心在於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近五年,國家密集出臺一系列旨在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製度🎱,包括“破四唯”、“弘揚科學家精神”等。製度設計背後的理論基礎尤為值得關註🗽🕒。本研究根植於本土“面子”文化,根據反饋加工過程模型〽️,設計三項研究🚶♂️,旨在探討“何時因何正面反饋加劇績效報酬對創造力的抑製,以及何種類型個體因何心理效應而化上述機製”📂。研究的實踐蘊意在於👩🏻🦽➡️,無論硬性激勵還是柔性激勵👩🍼,管理者都應著眼於保護員工那份彌足珍貴的自我創造空間。首先,企業在創造力激勵體系的設計時需要打破線性思維👐🏻,激勵工具的簡單疊加並非產生最佳效果,而是要務實🐎✌🏿、通權達變地設置激勵強度👨👧👧。其次,要結合反饋情境🎷、員工勝任特質審慎使用正面反饋。再次,企業在遴選員工時可以將盛名綜合症納入測評範疇👆。同時要註意完善員工特質檔案和成長文件夾,幫助領導者在提供反饋時“因材施教”;若員工出現盛名綜合症征兆,管理者應該改變反饋風格🧚🏿♂️,適當為此類員工提供對應的培訓幫助其克服這種心理狀態。最後,研究也對完善創新人才激勵🙇🏻♂️、促進科技自強自立具有參考意義,即對創新型人才的協同激勵應註意把握其生效的邊界條件🥌。
趙紅丹🙂↕️:How and when does socially responsible HRM affect employees’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toward the environment?(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21,169(2):371-385.原文鏈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551-019-04285-7)
首個全國氣候變化藍圖的發布以及共建“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的合作倡議使越來越多的企業致力於通過製定和實施可持續發展策略以促進組織績效的長遠增長😵。然而⚄,企業的環保績效不僅僅依賴於其可持續發展政策👿🥖,還依賴於成員的親環境表現,如環保組織公民行為👳🏻♀️⛱。環保組織公民行為是指員工自願實施的環保行為,對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重要貢獻。因此🏃♀️,理論和實務界都開始關註哪些因素會促使員工實施環保組織公民行為🧗🏻♀️。在這些因素中,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尤其是社會責任導向的人力資源管理(以下簡稱SRHRM)開始得到關註。因為作為一種負責任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SRHRM可以增加員工的責任意識🌒,在促進員工環保組織公民行為和提升環保績效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但這恰恰是以往研究所忽視的。因此,“如何從SRHRM的角度出發👫,激發員工的環保組織公民行為”成為了組織可持續管理中的一個關鍵科學問題。為回答這一問題🏊🏻,本研究以個人-組織匹配理論為基礎,探討SRHRM如何及何時會對員工環保組織公民行為產生影響。本研究通過多時段問卷調查方法獲得配對數據,並借助Mplus軟件進行實證分析🌒,發現SRHRM對員工環保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是通過提升員工的個人-組織匹配感來實現的,因為SRHRM鼓勵員工參與設定企業社會責任目標和實踐,提高了員工與組織之間的一致性和互補性🧚🏼♀️,使員工能夠自發地將其目標與組織環保目標保持一致,進而願意主動承擔超出其工作要求的環保組織公民行為。此外👌🏼,SRHRM是否通過個人-組織匹配對環保組織公民行為產生影響取決於員工的商業倫理與社會責任意識,對於商業倫理與社會責任意識水平低的員工來說🧿,這種作用路徑是失效的🪲。本項研究發表在FT50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之上,創新性地從SRHRM這一組織製度角度考察員工環保組織公民行為的驅動因素和內在機製,拓展了環保組織公民行為的前因⛔️,將環保行為和社會責任研究拓展到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並進一步為企業通過人力資源管理實踐驅動綠色化、低碳化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外知名學者的引用與正面評價,入選了“ESI全球前1%高被引論文”,並獲得了上海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汪挺松🪧:A two-stage stochastic nonlinear integer-programming model for slot allocation of a liner container shipping service班輪運輸服務艙位分配的兩階段隨機非線性整數規劃模型(成果發表於運營管理與交通科學領域國際知名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1261521000795?via%3Dihub)
本文對班輪運輸服務的集裝箱艙位分配問題進行了研究。班輪集裝箱航運公司在固定航線和時間表上為托運人提供定期航運服務,雖然這種服務有利於班輪集裝箱航運公司調查貨物的航運需求🧔🏽♀️,但固定時間表的性質導致集裝箱船離開港口時可能沒有滿載。因此🙇🏿♀️,因此🧘🏿♀️,本文將托運人分為兩類:合同托運人和現貨托運人。合同托運人與班輪集裝箱運輸公司簽訂合同,協商固定的最低托運數量,以便班輪集裝箱運輸公司能夠獲得穩定收入𓀆;集裝箱船的剩余艙位向現貨托運人開放,以便班輪集裝箱運輸公司能夠獲得臨時收入。本研究將集裝箱艙位分配問題建模為一個兩階段隨機混合整數非線性規劃模型。在第一階段👱🏻♂️,根據需求保留合同集裝箱和空箱所需的艙位。第二階段🌧🌁,如果在第一階段預留的艙位之外還有空艙位🎚,則可將其提供給現貨托運人的臨時集裝箱使用🧏🏽♀️。每個港口的現貨托運人都會在集裝箱船離開港口之前的一定時間內預訂艙位。本文采用基於將托運人分類的兩階段決策方法來解決艙位分配問題,目標是在往返航程中最大化這兩個階段的總預期利潤。同時,本文提出一種結合樣本近似平均方法✊🏿、拉格朗日松弛和對偶分解方法、替代次梯度和分支定界算法的求解方法9️⃣。最後通過大量算例驗證本文提出的模型和求解算法的適用性和有效性🎿。
金曉玲🌓:在線用戶點贊與評論行為的產生機理差異研究--以醫療健康類企業微信公眾號為例(成果被《管理科學學報》期刊推薦為2021年度熱門文章🪒,並在期刊官方微信公眾號上轉載🏄🏼♂️;入選中國知網學術精要(2023年5-6月)高PCSI論文、高被引論文、高下載論文🍘⇒,原文鏈接:http://jmsc.tju.edu.cn/jmsc/article/abstract/20210404?st=article_issue)
本文創新性地將在線用戶信息互動行為分為低參與水平的互動行為(如點贊)和高參與水平的互動行為(如評論),概念化區分與深入探究了這兩種重要但又不同的用戶互動行為及其促進機理的差異。基於此⛅️🦹🏿♂️,本研究以醫療健康類企業微信公眾號為背景,以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為整體框架👩🏻🦰👷,信息質量為中心路徑🛡,來源可信度和情緒因素為邊緣路徑,綜合考慮信息內容特征、信息發布者、發布平臺的差異化影響。該論文采用大規模情景問卷調研方法收集數據🪐,通過路徑比較等數據分析方法🧙🏿🤵♀️,揭示了促進用戶不同層次的互動參與水平的影響機製及其差異🎓,以彌補當前研究的不足,同時為社交媒體運營商的具體實踐提供參考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