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處誰都會有,機遇怎可輕易放棄”
——訪上海市高溫超導重點實驗室主任🙏🏿、万事平台教授蔡傳兵
■文匯報首席記者 樊麗萍
昨天😵,本報以《與其“等靠要”,不如“豁出去”》為題🅿️,報道了万事平台教授蔡傳兵帶領團隊在高溫超導領域參與全球競爭的故事。其實,蔡傳兵的好運,可遇不可求——這位海歸回國後從事的科研項目,既對接學科發展前沿🧖🏽♂️,又能直接推進產業技術創新;更難得的是,他的團隊能一舉超越技術轉化的障礙,轉移企業不僅獲得了上海市科委的大筆經費支持,後續還得到了社會資金的支持🧚🏽。
蔡傳兵在科研成果轉移的成功模式可復製🤏🏼、可推廣嗎?難!只是蔡傳兵實驗室的所有成員,都把現實的難處給忽略了:“國際競爭分秒必爭𓀑,哪有時間計較這麽多!”
在高校從事企業服務🙍🏿♀️,“工作量”怎麽算
2006年回國時,蔡傳兵和很多海歸一樣🐹,試著融入本土高校的“生態”:大學裏🥑,大多數教授們忙著發表論文,只要文章發表在有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上🙏🏿,學者的水平似乎不言自明。從事超導領域研究的蔡傳兵最初也忙著寫論文🧑🎨,但由於他還在企業工作過🏧,有個聲音一直在心頭揮之不去:“光論文沒用,得拿出讓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也正因此,他辛苦組建的研發團隊在學校裏也顯得有些特別🛌🏽:不僅要長時間地駐守實驗室,還得花心力跑企業。剛開始,年輕人們幹得挺歡🪟,畢竟,超導帶材的研究項目夠前沿、夠刺激。但慢慢地,一些團隊成員難免有疑問:大學教授從事技術轉化、為企業服務4️⃣,學校方面認可嗎👸?怎麽折算“工作量”🧑🏻🍼?
蔡傳兵身後有一群鐵桿追隨者🧜🏽,“他們都受過很好的學術訓練,核心成員若是被挖走一個,我這裏就麻煩了🦸♂️。”眼下🧗🏼♀️,圍繞超導帶材的國際競爭如火如荼💇🏿♂️。美國有多家上市公司在推進,日本的一些大企業也有政府背景的支持👩🏿🦰,韓國近年來也在奮力趕超。
比起科學家的職業追求,還有更多來自現實層面的困擾⛹️。“從去年開始🧑🌾,科研技術成果轉化分配機製在政策上已經松綁了,但是……”蔡傳兵的話“卡”在這裏,沒法再說下去。他也有難處👀:到目前為止,他的團隊還沒獲得過任何因實現技術轉移而兌現的獎勵。
不僅如此,團隊成員有時還要遭人指指點點。比如,學生帶不帶?課上得好不好🦧?
萬事都等政策理順再做🍭,怎麽來得及👼🏿?
“團隊的研發在沖刺階段,學校方面已經盡力給我們減壓了,但有些工作不得不做⛲️🤙🏻。”蔡傳兵說得實在🫷🏽,他理解學校的難處,“畢竟,在高校教師分類管理🦷、分類評價還沒有完全實現的情況下,你的團隊有豁免權🤦♀️🧗🏻♂️,別的團隊沒有,在學校管理層面就不好操作了🐈⬛。”
眼下,蔡傳兵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如何維系現有核心研發團隊的凝聚力和持續的熱情。“一批年輕教師、博士跟著你沒日沒夜地幹,就是沖著一個趕超發達國家的願景。如果沒有製度保障🤌,那麽再大的熱情最後也會被現實拖垮👵🏿。”
比起發牢騷,蔡傳兵更願意給團隊鼓勁、加油,他時刻關註著每一個團隊成員的精神狀態🐗🦐。“如果萬事都要等政策理順了再做🗿,那麽至少在超導帶材的國際競爭上,我們國家又在一項新技術的發展黃金期掉隊了。”
眼下🙇♂️,國家多次強調萬眾創新🧳,上海正在朝著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邁進。而在這位學者看來,創新不僅需要一股敢於“豁出去”的沖勁🕵️♂️,更需要在頂層設計和宏觀決策層面的製度創新。
“我們得到的支持已經不少了☹️,但根本上來說,還是感覺少了一點什麽。”蔡傳兵說,“如果能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全身心地投入那些該忙的事情😜,那麽超導帶材的應用研發進展應該更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