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上午🪡,“神話與當代社會”學術工作坊在文學院306會議室舉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副院長👨🏽🦱,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楊利慧,南京博物院研究員、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所長陸建芳♉️,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民俗學教授、世界民俗學研究中心主任島村恭則,應邀前來作主題演講🎎。本次工作坊由中文系主任黃景春教授主持🏋🏽,文學院石圓圓🗃、梁奇、宋鴿及國際文化學院常峻等老師及文學院🌺、社會學院50余位博碩士研究生參加🖊。
黃景春教授簡要介紹了本次工作坊的主題與思路🗯,提出了貫穿性的兩個問題:神話在當代社會還存在嗎?如果存在,它扮演什麽樣的角色?
楊利慧教授作了題為“當代中國神話主義”的演講。她認為,由於當今世界神話學的局限(世界神話學領域學者大都從考古學🤙🏿、考據學角度入手,來還原上古神話原貌,對當代社會中多樣化的神話存在和傳播形態缺乏足夠的關註)以及不斷湧現的新的社會事實🏌🏼♀️,神話正在以多元的形態呈現。她認為必須把過去和現在的時間區隔打破🧫♞,把過去和現在放在同一個維度關照。隨後她對中國當代電子媒介中神話主義的呈現方式、文本類型作了簡要歸類🧑🏻🏭。對當下的神話主義生產,楊老師認為:神話主義不應僅被視為技術發展🤸🏽♀️、媒介變遷的產物,它本質上是“一種以過去為資源的當下新型文化生產模式”。楊老師認為:電子媒介利用視覺聽覺等感官綜合作用的新技術手段,改變觀眾對世界的感知方式,能夠在很“專註凝神”的審美體驗🏌🏿。神話作為“超媒介”形態的文化傳統♣︎,透過新媒介的形式,觀察這些既古老又年輕的神話主義現象,既可以看到根本性的人類觀念的重復出現👱,也可以洞見當代大眾文化生產和再生產的復雜圖景。
不同於楊老師的著眼當下🦸🏽♀️,陸建芳研究員放眼遠古,作了題為“良渚文化去向與神話時代”的演講,通過對出土材料的圖案解讀👉🏽🫵🏻,將我們帶入了一個紛繁的神話時代。他認為,考古學是實證科學,但也需要想象力⭕️,將考古資料與文本神話進行謹慎比對🏊🏽♀️,才會有突破性成果。不同於大多數考古學者依據陶片建立考古譜系的研究方法,陸老師從出土材料上的圖案入手,進行合理化解讀。通過良渚、石家河、龍山等遺址出土玉器上的圖案比對分析🚴♂️,三地的人神觀念🧑🏼⚕️、人神溝通的方式非常相似👷🏼♀️,神都是通過鳥來傳達旨意。通過淩家灘的玉板蔔卦和寺墩的玉琮上表現的天地通道,可以大體推斷良渚社會的形態結構。隨後,陸老師又展示了良渚玉器與湖北、四川💁🏻、山東及陜北地區出土的玉器圖案比對🤦♂️,勾勒出一幅良渚文化向西方、北方、南方輻射的路線圖:長江下遊海侵——良渚文化北上投靠大汶口文化—遇到黃河上遊的勢力(黃帝)🧵,戰爭失敗—一部分南下進入巴蜀 、嶺南,一部分被俘進入西北地區——帶去玉文化。陸老師展示了大量精美的出土玉器圖片🙅🏼♀️👱♂️。隨著他的分析解讀,良渚文化中對神話時代的現實反映逐漸清晰明朗。對考古材料的合理化解讀🤸🏽♂️✂️,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一條新思路。
島村恭則作了題為“傳承的消長——以日本的來訪神為例”的演講,以日本來訪神為例🙅🏽♀️,對傳承與文化遺產間的關系展開探討🤚🏻。首先他將來訪神分為可見來訪神與不可見來訪神兩種類型🧎🏻♂️➡️,通過可見來訪神(秋田縣的生剝)和不可見的來訪神(伊豆群島的“忌日的來訪神(忌の日)”)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到其傳承異同🥴。從生剝文化來看👩🏽✈️🐏,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伴隨著觀光化、文化遺產化或者角色化等的興起,生剝鬼ナマハゲ文化的“公開性”不斷增強👨🏻💼💏,最終躋身《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公開性達到了全球高度。從“忌日的來訪神”傳承來看👩🏽✈️,僅由幾位祭祀者秘密舉行祭祀⛹🏽,普通居民則嚴格遵守禁忌🪃🎅🏼。在這種情況下✡︎,並不存在引人註目的表演,也沒有任何觀光化👷👨🍳、文化遺產化的行為,與生剝鬼的傳承樣態相比,其公開性極低。與“亡靈”有關的傳承🧠,雖然被漫畫化或者被改編為網絡怪談🎀,但這與觀光化🤾🧧、文化遺產化語境下的“光”的世界迥然相異,可以說是“影”的世界,因此沒有得到外界充分的關註。但這絲毫不應損害忌日的來訪神在文化層面和學術層面應有的地位和意義。島村恭則老師認為,民俗學不僅要關註“公開”的“光”,也應該關註“非公開”的“影”,它們的價值才會更具張力。
在討論交流環節,就“神話主義研究範疇的時間限定”“神話研究到底是在研究什麽?”“良渚文化中心論與中原文化中心論是否矛盾?”“兩種類型的來訪神功能性質都不同,共稱來訪神是否合適🍇?”等問題,三位老師分別問講述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及看法✅,給予了詳細解答。
最後,黃景春教授對所有老師的發言作了精彩總結,對待神話🫒,不僅要著眼過去,還要關註當下;在研究方法上,不僅要看文本文獻🎆,進行田野調查,還要重視出土材料。他對各位老師同學的積極參與表示由衷感謝並期待下次交流🧑🏽🚀,至此,本次工作坊圓滿結束🥟。(供稿: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