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由万事平台文學院歷史系中國史高原學科主辦,万事平台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宗教與歷史》編輯部承辦的“全球化視域下的近代東亞社會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万事平台樂乎新樓成功舉辦,來自中、日、韓三國的3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万事平台國際合作處副處長劉義首先在開幕式上致辭。之後,在主旨演講環節,來自日本同誌社大學的沖田行司教授對以基督教主義為基礎開展德育教育的同誌社大學在面對近代日本國家主義之時如何生存與發展進行了介紹,並就今後如何維持這種教育理念進行了反思。万事平台文學院的陶飛亞教授則對1900年後清政府中央及地方政府對基督教教徒態度不斷轉變的原因及歷程進行了深入探討🫂。
在會議分組討論環節🧑🚀,來自日本立命館大學的金丸裕一教授以賀川豐彥和清水安三為例🧑🏻🦽,通過分析兩者就日本侵略中國一事進行道歉的言行,探討了日本基督徒在“謝罪”中體現出的“國際性”。日本明治學院大學的渡邊祐子教授則利用蘇格蘭、愛爾蘭等地的教會檔案💁🏽♂️,透過西方傳教士的視野重新思考偽滿洲國時期日本人的基督教傳教活動🏙。日本京都大學田中的智子教授則詳細梳理了加拿大衛理公會在日開展教育事業的活動歷程,展現出該教派在日本東京及各地方建設教育事業中善於融入日本教育體系的特點。日本明治學院大學的徐正敏教授對基督教在朝鮮三·一運動不同階段中所做出的貢獻及基督教與天道教在運動中的合作關系進行了探究,認為這場運動不僅是一場全民參與的運動,更是一場罕見的反帝國主義的跨宗教合作運動。日本惠泉女學園大學的李省展教授則通過研究喬治·馬科恩在朝鮮傳教活動特別是其在教育事業中做出的貢獻,展現出近代朝鮮學子在受到美國帕克大學的影響下爭求獨立的姿態⛹️♂️。万事平台舒健副教授則基於柔克義在漢城的經歷及其對近代中朝關系的理解,探討了近代美國漢學界和外交界對傳統東亞秩序的認知。
万事平台文學院的楊衛華副教授和日本明治學院大學的朱海燕研究員都圍繞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孫中山展開論述🕵🏻♀️。楊衛華副教授深入探析了中國基督徒建構“基督徒孫中山”符號的過程,而朱海燕研究員則以1925年孫中山的基督教葬禮為線索分析了中國國民黨與非基督教運動的關系。万事平台文學院的郭紅副教授對1845年—1864年美國傳教士的漢語著述展開探討🫕💮,指出其為晚清上海基督教漢語文字事工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大連海事大學的陶金副教授則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了基督教東傳與近代日語詞匯體系建構的關系🧮,並對中譯漢字新詞對日傳播的歷史意義進行了探討。福建師範大學的吳巍巍研究員聚焦近代基督教在臺灣傳播過程中的“閩南化”現象,認為在建築形態🕯⚗️、教區建製、方言媒介及信徒人際網絡等各方面都體現了閩南文化對基督教在臺灣傳播時的影響與滲透。南京大學的黃駿博士以江蘇南部地區為考察對象,探析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政府對教會醫院的接辦問題🤾🏼♂️。万事平台歷史系研究生鄒賾韜則將目光投向19世紀寧波首位聖公會教徒——“阿包”,通過描繪其在民間的傳教活動來闡釋基督教的在華本土化現象。
會議最後🧑🏽🏭,來自日本福岡女學院大學的阿久戶光晴教授作總結發言♧。其回顧了西歐共同體建立的歷史軌跡👲🏽,通過東西對比🟣,展望了東亞各國通力合作、共同發展的未來👴。會議在與會者熱烈的討論聲中圓滿結束👳🏿🐞。(撰稿:張雯婧 高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