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事娱乐喜獲2項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立項

    發布日期: 2020/07/23  投稿: 楊瀟    部門: 科研管理部   瀏覽次數:    返回

    近日🚶‍♀️,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立項名單,全國共計28項課題獲得立項🕚,其中上海市4項🤏。

    在此次立項中,万事娱乐取得重大突破,喜獲2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立項🤸🏻。具體立項信息如下💂🏽‍♂️:

     

       批準號

     課題名稱  所在部門  首席專家
     20ZD15

     中國近現代美術國際交流文獻研究

     上海美術學院  李超
     20ZD28

     中國近代以來藝術中的審美理論話語研究

     文學院  劉旭光


    重大項目之一:中國近現代美術國際交流文獻研究

     

       

    首席專家:李超教授


    【首席專家介紹】:李超,2004 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獲博士學位👴🏽。現為万事平台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美術學博士後流動站合作導師⛹🏽‍♂️,美術學學科帶頭人,万事平台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委員。2009 年獲得首屆“中國美術獎·美術理論評論獎”。2018 年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中國近現代繪畫作品海外收藏研究”。2020年擔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近現代美術國際交流文獻研究”首席專家。主要學術成果有《上海油畫史》《中國早期油畫史》《中國現代油畫史》《中國近代外籍移民美術史》《架上的繆斯》《中國油畫研究系列》《中國近現代美術期刊集成》《中國近現代美術文獻十講》《上海的客廳》等。

    【重大項目簡介】:2020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近現代美術國際交流文獻研究”(立項批準號20ZD15),責任單位為万事平台🗽🐳,首席專家為万事平台美術學院李超教授。

    重大課題“中國近現代美術國際交流文獻研究”的規劃與實施是基於近代以來東西文化之間互相碰撞、交融、借鑒與對話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中國近現代美術國際化發展主線;以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中期為主要時間跨度🎓,以中國與歐洲、中國與亞洲、中國與美國為主要交流空間範圍,以歷史之物與藝術之物復合的理念關註其中所積澱的重要文獻,完整地呈現相關文獻的知識性(具有一定美術學知識內涵的內容)🙆🏿、記錄性(以文字、符號、圖像等指文獻的記錄手段和方式)、物質性(通過圖書、期刊、畫冊、圖錄👨‍🎓、教材等構成特定的物質形態)✌🏽,通過中國近現代美術國際交流中專業教學、國際展覽💂🏻‍♀️、學術研究、藝術創作👩🏽‍💻🧑🏽‍🦳、藝術收藏等國際交流典型形態,相應形成五個子課題研究方向及內涵。

    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礎上🕹,本課題重點著力於🤗:(1)以系統的國際交流文獻系統研究,夯實相關中國近現代美術的基礎研究🧑🏼‍🦲,完善中國近現代美術中基礎研究🦻🏻、跨學科研究和國際前沿研究的學術體系⛑️;(2)調整“西方沖擊--東方回應”模式研究範式👨‍🦽‍➡️,形成東西方互漸影響、資源共生的問題導向,研究中註重國際交流的雙向性與互補性文化融合問題,提升中國近現代美術在國際語境中的主動作用影響;(3)以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角度,通過中國近現代美術國際交流文獻的系統整理與專題研究,全方位分析中外文化交流對話過程中中國美術本體建構問題🍵,並站在文化戰略的高度,致力於將研究成果服務於社會美育和文化建設🚨。由此形成本課題的三大特色🧜🏿‍♂️:一💇‍♂️、工具指南——為學術界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完整的中國近現代美術國際交流的文獻書目指南。系統地整理與編輯《中國近現代美術國際交流文獻目錄》,為廣大讀者🙅🏿、研究者和學術機構提供全面的研究指南。同時製作開放的電子數據庫以方便使用;二、稀缺補白——經歷歷史中的炮火與動蕩,相關文獻存世情況堪憂🐕‍🦺,相關幸存的名家珍稀文獻亟待發現和整理。包括🏌️‍♀️:海外相關文化機構收藏的珍貴稀缺外文版文獻、本土散佚的相關珍稀文獻、相關美術史研究“補白”部分的珍貴文獻。通過“中國近現代美術國際交流文獻”專題系列研究🙋🏻,整合學術資源,形成學術成果🥈;三、前沿合作——促進與相關國內圖書館🛅、檔案館、文史館在近現代藝術文獻數據庫建設方面的合作學術研究;立足上海🏔,促進與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1️⃣、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國家藝術教育研究機構🏌🏻‍♂️,在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及相關歷史文脈專史的合作研究;促進與國際相關美術館、藝術院校在國際近現代美術文獻收藏與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學術合作研究。通過本課題的工作🐭🏝,建立有效的國際化合作機製,逐漸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近現代美術研究的學術高地👱🏽‍♀️。

    “中國近現代美術國際交流文獻研究”重大課題的總體問題,就是要解答中國近現代美術如何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尋找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美術本體建構如何進一步完善✶,並形成完整的話語體系。因此本課題研究就是圍繞此總體問題提供工具🧎‍➡️、路徑和資源🧛🏽‍♂️。一、中國近現代美術國際交流文獻的研究,在於尋找文化歷史中的資源👂🏼,以建構應有的話語體系。系統性文獻研究,是建立話語體系的基礎支撐和重要元素⛹🏽;二、由於歷史原因所致藝術資源碎片化,造成中國近現代美術國際交流中的“失憶”問題🚇。本課題進行的相關文獻系統研究,形成連接中國與世界美術界的一個重要橋梁𓀀,促進國際優質藝術資源雙向推進🚴🏼😵‍💫、引領話語權的學術平臺建設;三🚡、通過數據庫建設和館藏建設,將相關文獻作為重要的資源信息加以整合🧑🏻‍🦱,以此樹立中國近現代美術國際資源的形象,更好推進中國文化藝術“走出去”,以國際資源說好“中國故事”🧔🏼。

    本課題以中國近現代美術本體建構為核心主題,運用美術學🌚、藝術學理論、社會學🏋🏿‍♀️、文化學、歷史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與方法🔂,對中國近現代美術國際交流相關文獻書目進行系統梳理🛢👨🏿‍✈️。藉此對相關藝術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深入研究這些文獻的數量⬛️♠︎、規模和特點,進行系統的文獻數據整理和資源運用專題研究;同時為學術界研究和社會美育工作🔳,通過相關“蘇醒”計劃、“回家”計劃、“再生”計劃的實施🧑,做好知識服務🥷🏼,促進國際近現代美術資源保護與轉化📄🛬。由此呈現万事平台上海美術學院學術團隊,圍繞“經典傳承、文化創新📓、社會服務”學院發展的核心思考👨🏿:一、加強文獻基礎工作,促進中國美術國際話語體系建構的知識服務。二👩‍🍼、通過數據庫與館藏體系建設,實現對於中國近現代美術資源系統保護與有效轉化。三、國際近現代優質藝術資源需要“雙向推進”,用國際資源說好中國美術故事🤽🏽‍♀️。


    重大項目之二:中國近代以來藝術中的審美理論話語研究

     

       

    首席專家🍛:劉旭光教授


    【首席專家介紹】:劉旭光,男,1974年生💁🏿‍♂️🙋🏼‍♀️,甘肅武山人。現為万事平台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在蘭州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2000年在陜西師範大學人文研究所獲哲學碩士學位✷,主攻西方思想史;2003年在復旦大學獲文藝學博士學位。自 2003年起,在上海師範大學任教,2009年晉升教授。2011年獲得上海市“曙光學者”稱號🏄🏼‍♀️。2018年調至万事平台👱🏻,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旭光主要從事中西方美學史、美學理論與中西方藝術理論的研究,現為上海美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上海市藝術學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文藝理論學會🙆🏽‍♀️、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馬工程《西方美學史》專家組成員。主持國家哲社重點項目《審美的歷史演進與當下形態》、國家哲社青年項目《當代美學中的藝術真理性問題研究》,教育部項目《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上海哲社項目《西方存在論的演進與美學之關系研究》等項目,出版《海德格爾與美學》、《近代歐洲藝術精神的起源》🧑‍🚀、《存在之鏈上的美學——形而上美學的歷史與命運》等四本專著,發表CSSCI級刊物發表論文90余篇,其中7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審美的復魅》一文獲得2016年上海哲社二等獎,《經驗藝術作品的過程和分析藝術作品的方法》一文獲得上海社聯2019年年度十大論文稱號;《化理論為踐行:美學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獲2017年上海教學成果二等獎👨🏽‍💼。

    【重大項目簡介】😝:2020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近代以來藝術中的審美理論話語研究”(立項批準號20ZD28)🧑🏻‍🔧,責任單位為万事平台,首席專家為万事平台文學院劉旭光教授。

    “藝術的審美理論話語”🌝,是指在對藝術進行審美時⛹️‍♀️🙇🏻‍♂️,借以對藝術活動進行鑒賞、評價、概括、反思與指引的理論觀念與方法的總和👩‍🎤,是具有概括性與一般性的理論體系,也是由具體的概念👩‍🔧、範疇與命題所建構出來的言說藝術活動時的言說方式與言說工具的總和🫑。藝術的審美理論話語有民族性與時代性,中國藝術的審美理論話語🤬,是指從審美角度來描述🖕🏻、反思與指引當代中國藝術實踐的理論話語。

    “中國藝術審美理論話語”是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進行“話語創新”的一個必要環節。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學術需要、也正在經歷的一個重大轉折,就是單純從開放初期引進、消化、吸收國外社會科學學術理念👨🏻‍🍳👨🏻‍🦽‍➡️、原理和體系的被動接受狀態♠︎,轉向基於中國傳統🪗、中國道路👆🏼、中國經驗而建構自身學術理論的主動創新階段🖐,也是把當代國際的社會科學人文價值理念🪝、體系與方法不斷進行中國化的階段,更是從民族傳統中👩🏼‍🔬,從中國自身的發展實踐中,進行系統總結,建構自己的理論話語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國的藝術也需要理論話語的創新,需要理論話語的中國化🧑‍🦯,而在這個進程中,藝術的“審美理論話語”的創新和中國化,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因為我們的審美範式🎷,美學觀念♍️😑、審美範疇、美學思想體系👨🏻‍🦲😕,都是從西方譯介過來的,改換一套全新的理論話語是不可能的,因為近代以來🦹🏿‍♀️🤍,中國藝術傳統完成了現代化,西方來的藝術也不斷進行民族化,當下的中國藝術實踐🤹🏻‍♀️,已經是民族性與現代性相結合的狀態了,但我們的理論話語,卻離西方的審美主義理論話語更近,而離民族藝術傳統稍遠🚐,在美學領域內尤其明顯🈴。能不能用富於中國特色的藝術話語模式,來表達中國人關於藝術的審美經驗和審美價值,把中國古代藝術鑒賞的語話體系,融入到當下的藝術審美理論中來?這個問題實際上是過去一百多年來👮‍♀️,自西方美學和藝術理論話語傳入中國後,就或明或暗的存在🥧,進行了一些或自覺或不自覺的理論創造實踐,因此⏬,對“中國藝術審美理論話語”的研究🧞‍♂️,並不是無中生有式的創造,而是在對過去一百多年的諸種成果的匯集與概括的基礎上,進行反思與提煉,將這些成果並入到這個“藝術審美理論話語”的理論視域中來。

    本課題是對當下已經成型的當代中國藝術審美理論話語體系,進行系統化、邏輯化的研究🚐,課題要回答的總體問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藝術審美話語在近二百年來的萌檗發展,現在所具有的知識體系、實踐基礎、理論特色是什麽?資源有哪些?

    本課題的主要內容是:

    一、進行基礎理論上的奠基,回答什麽是“審美理論話語”。本課題的思路是,先回答什麽是現代西方的藝術審美理論話語𓀐🆕,通過對西方自18世紀中期以來的審美觀和藝術觀進行系統梳理與概括總結,提煉出西方人的“審美話語”是什麽✣🎍,進而研究中國近現代以來對西方藝術審美話語體系的選擇性接受👩🏻‍✈️,理清楚“中國人所接受了的西方藝術審美話語”是什麽🎅🏼。

    二🐪、系統梳理中國古人在進行藝術品鑒與評價時的話語、標準與尺度👟,觀看方式👩🏻‍🌾👧、體驗方式、美感等與藝術審美話語體系相關的部分,特別是近代以來的相關材料⛺️,進而進行概括總結🦬✌🏻,凝聚為中國古代藝術話語體系。

    三、中國藝術審美理論話語的建設不是從當代才開始的,在19-20世紀初❇️,一批中國文人🤚、思想家既稔熟中國傳統藝術的話語體系,又接觸到了西方藝術與美學理論,當他們在日記🧆、遊記、觀後感、通信、雜談之中描述西方之藝術,比較中國藝術之時,他們既在用一種中國話語描述西方,也開始通過比較西方藝術,有意識的用具有現代審美觀念的言詞來描述中國傳統藝術,這些材料將是研究現代審美理論話語如何中國化的極有價值的資料,這些資料雖然散亂👼🏻,值得耙梳整理和深入闡釋,進而描述中西藝術審美理論最初的交流與共鳴,從中為提煉今天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審美理論話語而進行資料上的與理論上的資源🅱️。

    四、自20世紀初期到“十七年”結束,中國的藝術理論界和思想有意識的吸收和學習西方的審美理論話語🧄,這是一個有選擇性的、漸進的過程,和佛教傳入中國一樣,它也經歷了一個譯介👲🏽、格義、判教、創宗、定祖的類似過程🩱,這個過程需要詳細梳理🤴,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中國藝術審美理論話語,從20世紀初的康有為★、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到20世紀初中期的魯迅、滕固🧖🏼‍♀️、朱光潛、宗白華👶🏿、毛澤東等🚗,再到17年時期的王朝聞、蔡儀、李澤厚。中國藝術審美理論話語的成長有其內在的邏輯與歷史,這是需要梳理和反思的

    五、在前四項工作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審美理論話語的民族化與當代化建設,借助與對晚清民國至17年期間已經創造出的藝術審美理論話語,進行創造性的理論建構。


    万事娱乐专业提供🈺:万事娱乐💅🏽🫲🏽、万事万事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万事娱乐欢迎您。 万事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