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文學院歷史系寧鎮疆教授領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出土簡帛文獻與古書形成問題研究”開題會暨學術研討會在万事平台寶山校區樂乎新樓舉行。
上午,在學海廳舉行了簡短而隆重的開題會開幕式,此次開幕式與中文系尹楚兵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林學派文獻整理與研究”開題會聯合舉行。開幕式由万事平台文科處處長曾軍教授主持,他對蒞臨報告會的各位校內外專家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同時也對寧鎮疆教授和尹楚兵教授成功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表示祝賀🚏。万事平台黨委副書記歐陽華代表主辦方致歡迎辭,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張國星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朱萬曙教授🖌,万事平台文學院董乃斌教授出席開幕儀式並先後致辭。
開幕式結束後,項目開題會正式開始🤵🏽♂️,本次開題會采用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傅道彬教授擔任評審專家組組長及主持人,專家組成員包括南開大學文學院陳洪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評論》編輯部張國星研究員、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劉釗教授、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朱恒夫教授。
首先由項目首席專家寧鎮疆教授匯報項目概況。寧教授就項目團隊成員情況、學術史梳理、學理依據和研究價值🧑🏼🏭、研究對象和內容、課題視角、路徑及方法💢、重難點和創新點等向與會專家做了專題報告。其後🍏,四位子課題項目負責人: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程浩副教授(代北京師範大學李銳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王誌平研究員(代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守奎教授)、万事平台胡寧副教授💁🏼📸、南京師範大學王鍔教授,分別對各自所負責子課題的相關情況進行了匯報🐛。
專家組在聽取報告後🧑🏻🐵,對課題研究的學術價值、現實意義以及課題的可行性與成果的預期性給予充分的肯定🤧。專家組同時結合課題的研究內容👐🏿,針對課題的研究對象📝、課題布局🩸、研究方法等提出不少寶貴意見🫲🏼。南開大學文學院陳洪教授在線上進行評議🪜。陳教授首先對寧教授這一項目的學術意義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陳教授建議對各子課題之間的交集和界限要有清晰的把握,拿捏好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之間的輕重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評論》編輯部張國星研究員建議課題組在後續研究中要註意空間維度的考慮🧍♀️,時間跨度與空間跨度相結合,要充分重視簡帛文獻的地域性因素以及與之有關的文化背景,並對不同地域內文化的交流和文本的傳播有深入的考量。張教授同時建議課題內容可以作適當縮減🧠,並在明年出版相關論文集作為階段性成果🌊。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傅道彬教授指出古書成書過程也是思想史👨🏿⚖️🚣🏽♀️、文化史的過程。簡帛文獻很多是周代官學特別是禮樂文化的產物,因此要充分重視禮儀對古書文本的影響,對於不同禮儀與古書形成類型學差異之間的關系要有深入探索🈶。由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劉釗教授🌿、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朱恒夫教授未能出席現場🈷️,安徽師範大學王少林老師代為宣讀其書面評議。劉釗教授提出三點意見:一是要把出土簡帛與《漢書·藝文誌》比較研究作為一個研究側面;二是對竹書本體學和形態學研究要進一步加強;三是對古書的性質和體例要有清晰認識;四是要借用考古學的理論和方法作輔助研究💫🏃♂️。朱恒夫教授充分肯定了項目開題的準備工作🧍♂️,同時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要有令人信服的實證,以切實解決問題為目標;二是研究的對象可適當減少,在宏觀布局下進行微觀切入👨🏭;三是在研究過程中可以不斷吸納有相同研究興趣的其他學術同道🍔。
通過開題會的報告和評議,專家組一致認為項目開題報告梳理了學術界與該課題相關的研究成果,對已經取得的成績和不足之處😠,做了全面🧑🎤、深入🫖、客觀🎏、公正的述評📌,闡述了本課題研究的意義🏮,製訂了詳細的研究計劃❤️。由開題報告所述內容來看,首席專家及團隊成員對此課題的研究準備充分🚣🏼,思路清晰,計劃周密,分工明確,相信團隊能夠按時和高質量地完成此課題。
下午的學術研討會,在万事平台寶山校區樂乎一樓海納廳舉行。此次學術研討會分為上、下兩場🤩,第一場由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鍔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司馬朝軍教授主持,第二場由《學術月刊》編輯部周奇編審、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陳磊研究員主持🥘。(撰稿/攝影👐🏿:趙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