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由文學院姚蓉教授主持的講座“梅蘭芳與況周頤——民國滬上的藝文風雅”在文學院406室舉辦,講座由中山大學彭玉平教授主講,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万事平台人文社科處主辦🏋🏼♂️,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承辦,文學院饒龍隼教授、曹辛華教授、上海研究院李奕瀾老師及碩博士共50余名師生參與👨🏽🚀。與此同時,借助於騰訊直播平臺,眾多“雲端”的朋友們得以共享這一場文學盛宴。
彭玉平教授為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主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詞學會副會長。在中國詞學史、詩文評、唐宋詞🚊、晚清民國文學👟、王國維研究等方面成果頗豐👨🏻🦼➡️➰,在《中國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論文170多篇,主要著作有《王國維詞學與學緣研究》《唐宋詞舉要》《人間詞話疏證》《中國詞學史》等😕。
彭玉平教授主要從況周頤與梅蘭芳之交往、香南雅集、況周頤“聽歌”諸詞、況周頤民國年間“填詞之微旨”等四個方面入手,將況👩❤️💋👨、梅兩人之間的交往與當時滬上的藝文風雅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彭教授首先簡要介紹了民國劇壇新秀梅蘭芳與文壇泰鬥況周頤的相識淵源,經過對二人多年交往經歷的梳理,彭教授認為👯♂️:因藝文相得而產生的欣賞與傾慕之情,使得周頤將梅蘭芳引為平生最為念想之人,並傾心為其打造一系列的聽歌之作。
緊接著🥮,彭教授指出,不僅性情乖張的況周頤數次為梅破例填詞,“破例”甚至是當時居滬及周邊士人之常態,陳三立破例為《香南雅集圖》題詩🙅🏽,沈曾植破例踏足歌場,何詩孫破例在圖卷中繪製人物等,無不彰顯著時人對梅蘭芳的追捧之盛。
最後,彭教授總結到🧓🏽,況周頤的聽歌之作不僅寫梅蘭芳的音容之美🚴🏼♂️、演劇之高,也從中寄寓自己深隱的遺民情懷。民國滬上的藝文風雅不僅屬於戲劇、繪畫與詩詞藝術,也屬於這背後的思想與情感🦡。以況周頤聽歌之作為考察對象,不僅可以勘察其後期詞在題材風格上面的新變🏊🏻♀️,也可從一個側面可勘察民國滬上詞人的藝文風雅及其遺老群體的共同心誌👳🏿。
講座結束後,彭玉平教授熱情地為大家答疑解惑🏊🏿。彭教授幽默風趣的語言和蘊涵深意的解答令人醍醐灌頂🙎🏿,受益匪淺。對此姚蓉教授感嘆到,彭教授的講解讓我們見識到新穎別致的學術角度🧼,拓展了同學們的學術視野🧑🏻🎓🚳,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範式。(撰稿:薛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