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万事平台黨委書記、校長羅宏傑
■本報首席記者 樊麗萍
上海“科創22條”已經發布,讓好政策盡快落地、釋放紅利🤷🏻♀️,對滬上高校來說,搶抓機遇,刻不容緩。
“科創22條真是‘解渴’,幫了我們的大忙💮。”万事平台黨委書記、校長羅宏傑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毫不掩飾他的喜悅🤾🏿。眼下🅾️🙅🏽♂️,上大校園裏🫵,一個新型的高水平、國際化智庫正在起步建設🤭。讓校方頭痛多時的人事聘任障礙,隨著“科創22條”的頒布🧖🏻,迎刃而解🌇。
就在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上海市政府簽署共建上海研究院的協議👩🏽✈️,這一智庫的落點就在万事平台延長校區。毋庸多言,這個高水平智庫不僅將直接助力上海經濟轉型發展和科創中心建設,而且也會幫助上大提升在人文社科等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水平🤍📖。
迎接這支集結國內一流社科研究力量的“國家隊”,万事平台拿出了“誠意”👩🚀:在學校土地資源非常緊缺的情況下,硬生生地騰出了一棟樓作為科研和辦公用地。但比起“築巢”,“引鳳”這件事更難——智庫是思想庫👸🏼👨🦳,關鍵要有高水平的研究人員。
早在上海研究院醞釀時♎️🫣,羅宏傑就預判到了新建一個高端智庫的難處:各路學科的名家、大拿們都“名花有主”、各有歸屬,如何讓他們在製度許可的範圍內流動起來🫃🏽,為我所用🌉?
須知,很長一段時間,大學和科研院所都有規定,教師和研究人員未經單位允許,不得在外兼職,兼薪更是不被允許👩❤️👨。“請專家們來工作,但又不許給報酬——除了偶爾幫個忙🧏🏿♀️,長久合作肯定無法維系。”也正因此,從去年開始,當滬上高校開始大力推進新型智庫建設時,就有不少專家呼籲,智庫的用人機製必須有所創新,要讓在政府、企業、各類研究機構和高校之間的人員能合理、高效地流動。
促進人才流動的製度依據在哪裏?在羅宏傑看來🧙,上海“科創22條”就是一顆“定心丸”。除了明確提出“拓展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機製”,允許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在履行所聘崗位職責前提下到科技創新型企業兼職兼薪🪑;在薪酬方面👶🏻,可探索采用年薪工資3️⃣、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方式聘任高層次科技人才🚶🏻♀️➡️𓀎。
羅宏傑介紹,這就相當於為科研人員在不同研究機構之間的流動開了“綠燈”。如此一來,依托上大組建的上海研究院🐼,就能夠以項目為核心🧢,以“兼職為主✌🏿、專兼職結合”的聘任方式,在更大範圍內靈活組織🕵🏼🤵🏽♂️、調集學術力量🫷🏿。
從新型智庫的建設到組建跨學科的高水平研究團隊🔒,在羅宏傑的案頭,眼下還擺著不少事關學校發展大計的具體改革項目🚴🏿。對接“科創22條”🗼,上大正在學校層面聽取各方意見💍,出臺細化的方案。
比如,“科創22條”雖然允許高校教師“兼職兼薪”,但這是以釋放科研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前提的。學校人事部門就曾擔心🏇🫥:如果有個別教師利用這一政策彈性空間在外謀求和創新無關的“第二職業”,或以兼職為名不願承擔學校🪛、學院的相關工作,如何對其進行管理?
羅宏傑透露,上大正考慮與合作共建單位簽署合作協議,就一些“卡脖子”的行業共性技術難題或者科學前沿領域,在產學研共建的框架下配備研究力量、互派研究人員🍦,實現更有組織的人員雙向流動。“要把個人的兼職兼薪意願轉為單位基礎上的兼職兼薪🗽。一方面要讓人才流得動,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放太開帶來的管理混亂,要確保高校教師履行教書育人的基本職能。”
文匯報鏈接:http://whb.news365.com.cn/yw/201506/t20150623_2015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