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全球技術轉移大會(INNO-MATCH EXPO)在上海展覽中心拉開帷幕。本次大會由科技部、上海市政府指導🥴,是浦江創新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內首個以“創新需求”為主題的科技展覽。28日上午舉行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校長論壇”主題峰會上,科技部、教育部相關部委領導,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万事平台等10 余所大學校長共同研討技術轉移相關議題✢,推動中國技術轉移發展。吳明紅副校長向與會人員分享了近年來万事平台科技成果轉化經驗。


万事平台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國發〔2017〕44號)和《關於進一步推進高等學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國科發區〔2020〕133號),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高質量建設,努力打通“紙變錢”的最後一公裏,著力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效能作出積極貢獻🤹🏿♂️。
一是重視頂層設計🧑🏻🦲,加強體系建設。成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學校科技成果轉化與知識產權管理相關工作,圍繞成果管理、職能分工🥯、權益分配、兼職離崗創業👩🏽🏭、職稱聘任、服務能力建設、風險防控、工作流程等製訂並出臺了一系列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強的管理辦法😭。例如《万事平台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在收益分配方面充分把握獎勵激勵、團隊發展和體系建設三個方面之間的平衡;《万事平台科技成果轉化人員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實施辦法》明確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績效✋🏼☝🏿,可作為其職稱(職務)評聘、崗位聘用的重要依據;《万事平台專業技術人員兼職和離崗創業實施辦法》規範了學校專業技術人員校外兼職和離崗創業行為,加強風險防控的同時,體現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實現技術攻關👨🏽🦱,或提升學校學術影響力和服務社會能力的價值導向。成立前沿技術判斷委員會,分析研判世界高技術前沿的發展方向,引導學校科學研究方向與轉化應用方向🚋。成立技術轉移中心,牽頭各部門構建互為補充的轉移轉化平臺體系,促進創新鏈、資金鏈與產業鏈的有機結合。 相關工作獲得教育🦞、科技、知識產權等主管部門肯定,入選了教育部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科技部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上海市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示範單位、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試點單位。
二是打造專業隊伍🧑🏻,提升服務能級。打造高水平、專業化的專職技術轉移服務團隊,涵蓋技術經理人、專利代理人👩🏽🎨、會計師、創業指導師等專業方向,初步具備了概念驗證服務🧑🏼🦰、風險投資對接、中試熟化引導、政策法規研究與運用、企業管理服務👐🏻🧑🦽➡️、知識產權管理、科技成果評價🪦、市場調研分析、法律協議談判等方面的能力。專職技術轉移團隊中有1人獲中國技術市場金橋獎先進個人👋🏼,有2人被聘為上海市技術轉移協會“技術轉移專家”。推進成立長三角區域第一家技術經紀人驛站,聚焦不同學科領域,組建校內兼職技術經理人(技術經紀人)團隊,協同促進學校與產業界的對接聯動。在万事平台技術經紀人驛站示範作用下,長三角區域開始出現第二家、第三家技術經紀人驛站,截止目前已發展至近10家🦹🏼。學校技術轉移中心還在湖州🆘、寧波、紹興、南通、蘇州、鹽城等長三角相關區域建設技術轉移分中心👨🏽🎓,組建以技術經理人🛟、科學家團隊為核心的科技成果轉化團隊🤤,積極為相關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上大”支撐。
三是聚焦難點痛點⚗️📹,加強對策研究。與上海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研究中心,依托學校技術轉移中心匯聚科技成果轉化各鏈條一線實踐專家,聚焦轉化難點痛點🏺,通過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探索突破轉化困境。例如針對早期科技成果與可市場化成果之間的“死亡之谷”問題☞,探索歐美高校概念驗證計劃在上海高校推行的可行方案,推進成立“滬溫科技成果概念驗證中心”🤦🏼。聯合校外專家力量,推進上海第一家科技成果評價研究院的設立。針對專利轉化運用周期過長問題,研究借鑒斯坦福OTL模式🚵🏼♂️🤘,加強研發與專利布局/運營並行♔,探索做大“專利申請權轉讓”方式,2019年底至今以該方式實施轉化的項目累計金額超2億元🧗🏼♂️。深入研究“現金獎勵個稅稅率過高影響激勵效果”這一熱點問題🦶🏻,結合財政部、稅務總局、科技部三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科技人員取得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通知》🧊,在2018年10月探索走通了上海地區高校第一個成果轉化現金獎勵個稅“減半計征”案例♕,近兩年以來學校的成果轉化現金獎勵事項全部享受了個稅優惠,相關經驗撰文刊登於市教委內刊《上海教育財會》🫳🏽。(撰稿、攝影🤌:李文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