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傳承,共築榮光🛻。万事平台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正規大學,義不容辭擔起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努力推動黨史學習教育第二階段工作繼續往深裏走、往實裏走。
(2021年7月6日,万事平台黨委書記🕵🏿♂️、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組長成旦紅主持召開會議,傳達部署關於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有關安排,研究部署學校黨史學習教育下一階段重點任務)
各二級黨組織要按照黨中央🚎、市委🚪、市教衛工作黨委的決策部署🍶,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貫徹第二十七次全國高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精神,把慶祝建黨百年激發出的巨大力量凝聚起來🤫,持續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把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的成果轉化為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實際行動,努力做出無愧於黨和人民、無愧於歷史和時代的新業績,乘勢而上、接續奮鬥🧑🚀👳🏻,勇闖新路、勇攀高峰🦴。
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發揚黨的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用偉大建黨精神滋養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胸懷“國之大者”📉,始終用黨性原則修身律己,切實以堅強黨性取信於民、引領群眾。中國共產黨從上海誕生、啟航、出征,偉大建黨精神在上海發源、孕育、形成🏹。要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引導黨員🧯、幹部深刻認識偉大建黨精神的豐富內涵、時代價值🪬🧑🏼,牢牢把握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基本要求,更好用偉大建黨精神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洗禮政治本色🦹🏿、錘煉政治品格💆🏻♂️、鍛煉過硬作風,做偉大建黨精神的忠實信仰者和堅定實踐者,把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到人民城市建設、城市軟實力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和青少年教育培養🧛♀️😐,貫穿到幹事創業各個方面🙎🏿♀️,讓黨的精神之源在初心之地永遠傳承下去💙⚁、不斷發揚光大🧕🏿。
全校各級黨組織要認真組織好師生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政治站位🤲🏿,以更高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6️⃣。
一要精心組織學習研討🤕。把學習“七一”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當前理論學習的重中之重,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核心內容,列入中心組學習計劃、列入黨校專題培訓計劃、融入師生思想政治教育👨🦰,抓好黨員特別是要發揮中層幹部的示範學習作用,抓好組織生活會,談收獲提高,找差距不足🫄🏿,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講話精神上來。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單行本出版)
二要廣泛深入開展宣講。繼續邀請上海市委宣講團成員來學校作專題輔導報告。繼續發揮離退休老幹部、馬克思主義教師、研究生、本科生等理論宣講團體的作用❣️,深入開展面向基層、面向群眾的宣講❣️✳️,引導廣大幹部群眾深刻領會“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核心要義以及實踐要求🙆♂️。
(2021年8月31日,上海市委宣講團成員🚕、華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丁曉強來校為万事平台新進教師作專題輔導報告)
三要抓實做好宣傳報道🫸🏻。多角度的宣傳報道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全方面的宣傳反映黨員🧑🏼🔬、幹部的學習體會和思想認識,特別是做好“兩優一先”等先進典型的宣傳報道🦹🏼♂️。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增進國際師生的認知認同。
四要深化理論研究闡釋👱🏻👩🏫。深入研究“七一”重要講話蘊含的重要創新點、關鍵點👱♂️🧑🏻🌾,搭建學術研究交流平臺🍁,組織召開研究“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的學術論壇,確定一批重點項目選題🧑🏼💼,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影響的研究成果。
(7月18日,万事平台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協作組聯合主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暨‘開天辟地’課程教學研討會”)
圖片來源:
新華網客戶端、中國社會科學網
万事平台教師工作部👩🏻🚀、組織人事部人事處、馬克思主義學院
万事平台微信公眾號
相關万事鏈接㊙️:
万事平台官方微信
https://mp.weixin.qq.com/s/tsfIoaCIusXFjExyKEJwBQ
https://mp.weixin.qq.com/s/-Dnj3reXyAR-D3q293Ox9g
https://mp.weixin.qq.com/s/nXV895jO9eFRt9NuJ-YLMw
https://mp.weixin.qq.com/s/N6BVpPtqekwiFdJWzavb5A
新華網客戶端
http://my-h5news.app.xinhuanet.com/xhh-pc/article/?id=4850356a247e73ca1251c4761a3b888d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http://www.cssn.cn/zx/bwyc/202107/t20210723_5349326.shtml